。
李亨太想监国了,听李隆基这麽一说,他耐不住性子,以为机会来了,向杨国忠发难:「启奏陛下,安禄山深受朝廷恩宠,造反毫无道理可言,右相与安禄山不和,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总想置安禄山于死地。如此相逼,以逆贼得以口实,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另李贼与右相仇怨,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如今洛阳失守,灵宝大败,金城无消息,宰相杨国忠焉能无过?」
李亨直接将安禄山叛乱和李瑄叛乱的过错全部算在杨国忠的头上。
他认为只要杀死杨国忠,最起码李瑄没有叛乱的理由。
如果李瑄继续进军长安,会被天下人诟病。
但李隆基只是看着李亨侃侃而谈,沉默不语。
他总感觉有人在点他。
见此,杨国忠没有丝毫心虚畏惧,他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拱手:「陛下,臣早料安禄山必反,上奏陛下多年。时至今日,安禄山起兵谋反,非宰相之过。」
「安贼和李贼清君侧,为什麽直指右相?这不是宰相的缺失是什麽?」
大理寺卿张均是出了名的刺头,本来一直被杨国忠打压,郁郁不得志。现在指着杨国忠的鼻子骂。
「此言差矣!汉代的时候,吴国和楚国以杀死晁错的名义清君侧叛乱。最终汉景帝腰斩晁错,难道吴国和楚国最终收回兵马了吗?你这是像袁盎一样进谗言。」
杨国忠振振有词地回复张均,颇有忠臣气节。
「内地空虚,安贼长驱而入,不费吹灰之力渡过黄河。宰相没有提前布防,这是宰相缺少大局。」
宪部(刑部)侍郎房管也出列奏道。
「房侍郎书生之见,迂腐不堪,你认为多少兵马布防才能抵住二十万铁骑?」
杨国忠直接人身攻击房管。
他早就看房管不爽了,天宝十三载关中暴雨的时候,这家伙竟敢偷偷密奏圣人。
与李亨有关系的大臣,哪能忍受杨国忠的专横跋扈,此时纷纷出列,开始攻击杨国忠。
但杨国忠不慌不忙的狡辩,大有舌战群儒之势。
整体来看,杨国忠落入下风,好像太子一方占据优势一样。
殊不知,此时李隆基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嘭!」
「够了!现在国家陷入危难之中,不是追究谁功谁过的时候。国家将亡,亏你们还是太子和大臣,竟然在窝里斗。如此还能打败李贼和安贼吗?」
本就怒火中烧的李隆基见到这种争吵,更加生气。
「退朝!右相与朕殿后议事!」
李隆基不想再听乱糟糟的言语,将召杨国忠一个人谈论。
这让李亨猛然醒悟,他中杨国忠的诡计了。
李隆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最不想看到内部不团结。
本就烦闷,现烦上加烦,哪能不生气呢?
在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下,杨国忠随李隆基一起退到交泰殿。
「右相,什麽时候能再召十万大军,朕决定御驾亲征。」
李隆基忘不了御驾亲征。
「臣不敢说啊!」
杨国忠再次跪在地上。
「朕恕你无罪!」
李隆基焦急地让杨国忠说。
「太子突然变得这麽强势,那麽多文武大臣附和他的话,怕是陛下一前往潼关,就会被尊为太上皇了。」
杨国忠缓缓说道。
他知道李隆基现在最担心什麽。
御驾亲征,是为保住权力。
恰恰说明李隆基怕失去权力!
李隆基听后嘴唇在颤抖,再也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
「圣人,渭水之畔的皇家马厩还有三千牧监兵,灞上也有三千新兵,可令李福德率领三千牧监兵和三千新兵去潼关支援,凭藉险关还可以坚守。」
杨国忠又趁机向李隆基建议道。
「也只有这样了,速速命令他们吧!」
李隆基点头同意。
只是十几万大军惨败,如何能凭藉六千新兵的弱师固守?
「西面是重中之重,陛下当速速命令郭子仪丶李光弼率领大军返回支援。」
杨国忠又建议道。
「郭李二将,已在河北连胜啊!」
李隆基皱眉,他一直憧憬李光弼和郭子仪直捣黄龙,使安禄山被迫退出洛阳。
「长安是天下核心。如果李贼趁势而来,围攻长安。即便收复河北又有什麽用呢?」
杨国忠貌似有理有据地说道。
「传我密诏,让郭子仪丶李光弼,整合河东军丶朔方军从井陉返回,支援长安。」
李隆基凝目,点头吩咐杨国忠。
「遵旨!」
杨国忠拱手。
「要尽快查清金城郡的军事,各地郡守,尽可自募义兵,保家卫国!也不要吝啬官位去封赏他们。」
杨国忠临走前,李隆基不忘向他吩咐。
一日不明金城的战况,他就难以合眼。
「臣会多派探子,寻找山间小路,打探消息。」
杨国忠回复后退去。
李隆基独坐在空旷安静的交泰殿上,迟迟未回自己的寝宫,直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