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后世人心心念念的大观园里,晴玉只有一句话想感叹:“华国速度,名不虚传。”
八月,丹桂飘香。从元春晋封到别苑盖成,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其中不乏借钱不易,不得不压缩面积、适度减少奢华的客观原因。
但最主要的,一是那些借钱给贾府的旧臣家族们迫不及待需要看到些关于荣宠的实证,二是妃嫔内卷,别说皇贵妃、温僖贵妃早早回过家中别苑,就连几位小贵人家里都因为不贪“大”完了工。贤贵人作为省亲的楔子,竟然已经落人一步。
这便使得荣府紧赶慢赶,工匠轮班上岗昼夜不歇,终于在八月中秋后递上省亲折子。康熙批得痛快,定下九月初九重阳日元春出宫,登时喜坏了一众人,贾家上下喜气洋洋,把那园子检了又检。晴玉今日就是顶着“质检大队”的头衔,过来当“夸夸队”的。
潇湘馆、紫菱洲、蘅芜苑……这些名字还没有最终落定,但独特的风景已足够叫人难忘。
说起来,看园子这事晴玉真是很有经验。且不说江南多园林,就是京中几家高位妃嫔的别苑她和妹妹也都去过了。毕竟以皇贵妃为首的宫廷姐妹团跟她的友情与日俱增,其家族多少也得表示表示,偶然攒个诗会花会总能想到她。作为回报,她给几家女眷们诊了诊,让“江南妇女之友”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当然,有资格请她的人并不多,有这个资格的人大多也有点情商,很懂得“度”的把握。
晴玉就把这些当成了带妹妹散心的好机会,顺便蹭蹭京城八卦。鉴于她人还在贾府,帖子自然给王夫人和邢夫人也送了。在晴玉看来,趁机选个婿不是刚好?迎春、探春都过了十岁,在这个盲婚哑嫁又早婚的时代,早早筹谋才有避免中山狼的可能。
可惜,交际本身也是一种花销,衣裳首饰、车马打赏,无一不贵。不过两三次,邢夫人就气恼起外面命妇们的花团锦簇,更气恼自己作为长媳被王夫人压一头,索性不爱去了。她不去,迎春也不好去;迎春不去,探春也不好独去。最后还是晴玉、黛玉还有宝钗三人去劝了劝,直叫宝钗撂出一句“这般机会,我还未必有”才惊出两人为自己争的一口气。
宝钗说的心酸,可事实更加心酸。
因着姐妹们日渐融洽,晴玉没忘了宝钗入京的最初缘由——选公主伴读,寻个机会问了问王嬷嬷,才晓得选伴读不比选秀,还有个大家站一起考试的机会。公主一共五位,似五公主这般的才刚出生,加一起又哪里用得了多少伴读?不过六七个女孩子足矣,家世自然就成了第一门槛——几乎都是她们母妃亲近的家族,再者就是高门大户。薛家做皇商时或许积攒了些人脉,可远远不足。
那么宝钗怀揣着一腔希望来,却得知商人之女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又该是怎样的挫败?偏偏邀请晴玉宴饮的这些大家族也是一样的态度。当然,帖子下给王夫人,若王夫人愿意带她去谁也不能说什么。但……王夫人怎么会带儿子的金玉良缘去增加不确定性呢?
所以宝钗说“我还未必有”,语言中何尝不是醒悟了依赖王夫人的危险。
一家子姐妹都珍惜着外出的机会,谁料仅有的外出眼界还要先用在这省亲园子里,需细数着园子的好处叫老太太开心。且越临近九月初九,越没法出去散心,哪怕是凑数,也得为了那一场体面上演整整齐齐。
然晴玉不在此列。
康熙口谕,九九重阳日,晴玉进宫陪伴太皇太后。
“九九”数之极,重阳节是团聚祭祖、亲人合乐的好日子,宫中也要大办。只是近些年孝庄因衰老日渐懒怠,宴席也好、奉承也好都不来兴致。今年却不同,孝庄自觉被晴玉养得容光焕发,爱热闹的性子终于有了身体资本,遂打算好好乐一乐。康熙无有不应,唯独担心静养之人骤经热闹受不住,干脆直接叫晴玉过来陪着。
这么一来,省亲名场面她是赶不上了。黛玉听了直蹙眉:“姐姐期待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做什么?”
“还不是这一年来总折腾省亲,连着咱俩也忙碌许久。”晴玉不好透露原著,轻笑着遮掩,“到头来正日子反而参加不了,没头没尾似的。”
“算什么正日子,说是天伦之乐,实则能说得上几句话?为一天功夫,靡费无数,究竟是做给谁看?我倒是有些心疼大姐姐,离家时是女儿,再见时是君臣,嘘寒问暖的机会只怕比不上磕头行礼的时间。对在意亲情的人来说……”黛玉语气凝重,目光落在晴玉身上,“只怕高兴了一刹,却要伤心许久。”
黛玉是怕的,怕姐姐进了宫也是这样的结局,亲人相隔,孤独无依。
“可你们是不会这样对我的。”晴玉覆上黛玉的手,“你、父亲、昭儿不会因为身份忘了亲情,也不会把我当作炫耀的机会。只要有这样的感情在等着我,在那里都不会孤独。”
再者,低位妃嫔见家人不易,但如皇贵妃这样的高位没有那么困难。晴玉对位分高低无所谓,但该有的待遇她会凭实力弄到。毕竟若说初见时太皇太后待她仍是审视居多,那么经过大半年滴水穿石的陪伴,慈宁宫现在对她的喜爱完全不逊于刚给女儿过完周岁的皇贵妃。
重阳当日,晴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