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着手里的存折越来越多,黄小川发现自己还是需要一栋自己的房子,在华夏人的心里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辈子的梦想,那种安全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黄小川也不例外。
我想要一套房子,能够为我遮风避雨,无所谓是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就是二十年之后绝大多数华夏人的真实想法。
不过黄小川想要的房子可不是普通的房子,因为这个时期房子大都都是公房不能交易买卖的,顶多只能租住,就像黄小川租的那套文苑的房子。也有些商品房在出售,但是那种房子面积小,户型不合理,以上这些房子黄小川都不在黄小川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是有些房子是可以买卖的,那就是沪海特有的洋房,不过洋房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有里弄老洋房,还有老式公寓、最好的就是各种面积不等带有独立庭院的花园别墅。
曾经黄小川在外婆面前夸下过海口,要买栋沪海的老洋房给她养老,如今黄小川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了,既然这样那就干吧!
不过摆在黄小川面前的现实问题是,他不知道这个时期老洋房的价值是多少?也就是大概多少钱能拿下?
前世作为沪漂的一员,老洋房他见过不少,而且听到的那个成交价格也让他咂舌,可现在是个什么价他就不知道了。
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功课,所以黄小川又多了一件事,抽空就去寻找老洋房的售卖信息。
不过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历史的原因,大部分老洋房都在官府的名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老洋房被落实政策还给了私人。
但是有的老洋房的继承者们整个家族都住在里面,产权复杂,各人需求都不相同,这种房子很是叫人头疼。
还有就是年久失修,返还给了原来的主人之后,原房主没有钱也没有精力将其修缮,只能就这么扔在那儿风吹日晒,这样的房子基本没人愿意买,买了一堆破烂还要再花一大笔钱来恢复原样,太不划算了。
反而是里弄洋房跟老公寓倒是有人看好,里弄洋房就跟后世的联排有些相像,一般都是三层高,讲究一点的还有前后院子,独门独户很合后世华夏人的生活习惯。
老公寓大都都是1949年之前建造的,类似于后世的大平层或者单元房,楼中还有电梯,老公寓的总层高都在五层到十一层之间,这种房子一般都是三房两厅或者两房两厅的构造,还带安装有抽水马桶跟浴缸的卫生间,算是比较高端的房子了。
在这个年代,城市居民对于房产没什么概念,城里人已经习惯了由国家分配住房的生活方式,哪怕是在国库券或者股票邮票上获利颇丰的投机者们也从未考虑过要买一栋旧了吧唧的老洋房。
新公房住得多舒服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才是现代化的房子,有的老房子不吃香,还要每天倒马桶。
但是黄小川是知道什么叫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的,因为稀缺的就是最贵的,这一经济定理放在任何事物上都是成立的。
不过这买房子就跟娶老婆一样要看缘分的,转悠了一个多星期的黄小川没有看到一套让他满意的房子。
信息登记处所登记的出售信息大都是一些产权不明朗的房子,这种房子买了之后自己住倒还没什么,可是将来要确认产权的时候就麻烦了。
这样的房子黄小川肯定是不会去碰的。
索性黄小川用了个笨办法,扫街,他骑着自行车去老洋房集中的区域转悠,遇见大爷大妈就跟人家寒暄几句,打听打听附近有没有人家想卖房子的。
还别说这招挺管用,很快他就收集到了几个有用的信息。
他接触的第一户人家姓历,房子是落实政策后返还给他家的,但是在返还之前这栋房子里住了将近二十户人家,多年的居住将这栋房子里面糟蹋的惨不忍睹,花园里也盖满了各种小棚子跟鸡棚。
连原来的假山也成了晾衣区,水池里的水早就干涸了,填上了土成了住家户门种蒜和葱的小菜地。
而且这个姓历的人家人口众多,历家一共三兄弟,兄弟三个又生了孩子,孩子又生了孙子,连大带小这里住了二十多口子人,好不热闹。
人口多又住在同一屋檐下,妯娌之间矛盾多,日积月累下来后,三家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住在一栋房子里,但是见面就跟陌生人一样,还不如原来的邻居间的关系。
更倒霉的是变成私房之后,这房屋的维修费用都要由这三家人承担,可这三家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这种房子随随便便修一下起步就是几千块,他们哪里拿的出来?而且几家之间矛盾又大,对于掏钱修房子的事生怕自家吃了亏让别家沾便宜。
所以一旦涉及到修房子的事,几家就会吵的不可开交,居委会见到这一大家人都头疼,能绕就绕着走。
后来这三家人之中的老二家的大儿子提出,既然这样不如把这房子卖掉,三家平分,各自搬走大家都清净。
还别说这个提议三家竟然都同意了,只是在卖多少钱的意见上还未达成一致,这些情况住在附近的邻居们很快就知道了,所以黄小川也知道了。
黄小川特意换了身行头,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