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白纸 > 都市言情 > 千禧:我真不想当大导演 > 第15章 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第15章 不求最好只求最贵(1 / 2)

林无攸不敢相信当着众人的面,竟然发生了一场……勾引。

他应该可以这么形容那个“动作”吧?

目光投向正对面的关梓琳,对方画着清淡的妆容,唯有一抹红唇似绽放的蔷薇花。

“林导,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吧?”她明知故问,语气中是满当当戏谑。

林无攸:“……没有。”

在场的人各个是人精,自然看得出两人发生了“愉快”的小插曲,他们并无阻止的意思,甚至没有出言调侃,大多习以为常。

姜闻催了句:“赶紧给我们找个地方坐,我可不想在大中午傻乎乎地站在太阳下。”

冯晓刚一边吩咐副导演取户外椅来,一边在心底嘀咕,你也知道太阳晒,那为什么一定要他去接人?

葛悠和关梓琳识趣地告辞,给三位导演留出交流空间。

说是“空间”,其实只是一把彩虹花纹的大太阳伞下的阴凉地,现在已然有了一把椅子——属于本剧组导演的导演椅,即冯晓刚的专属座椅。

副导演取来两把户外椅,姜闻接过后顺手往屁股底下一塞,金秘书却抢先林无攸接过,掏出消毒喷雾,将椅子从内到外消毒个彻底,然后才交到林无攸手中。

林无攸轻轻嗅了下,这才安然坐下。

不消毒不行,不消毒他不放心。

要不然天气太热太闷,他准保连一次性的蓝色口罩都戴上。

不戴没有安全感。

……也不知道20多年后究竟对他做了什么。

这夸张的做派让冯晓刚大感不解,哪怕林无攸就坐在旁边,他也直截了当地询问:“怎么个意思?这小子……什么来路。”

姜闻无奈摊手:“你问我,我问谁?可能天才都有点……怪癖。”

林无攸的怪癖是:出门带口罩、接触陌生物体先消毒、时刻关注疫苗注射、还特别喜欢囤积物资。

“得了呗,谁还不是个天才,能在这圈里混出点名堂,或多或少都得带点才气。”由于姜闻说了太多次天才,冯晓刚开始对这个词过敏,并且主动将话题转向《大腕》,“我感觉这次的剧情讽刺力度不错,也兼具喜剧效果,能再创个票房新高。”他又掩耳盗铃般补充句,“说不定那群影评人也能喜欢,哈哈……”

尽管他说得云淡风轻,林无攸却注意到他垂在身侧、紧紧握住的手掌。

看来冯导还是放不下影片人的看法。

姜闻却不怎么看好,“讽刺有,但太弱了!《鬼子来了》讽刺得厉害不厉害?照样遭到那群人一通狠批。你这《大腕》……哼,别抱有幻想了。”

冯晓刚登时悻悻。

“你以前给海马、给《编辑部故事》写的剧情可没有这么软弱温和。”姜闻不依不饶,“可别是被王硕那小子的事弄得瞻前顾后,咱们创作者就要大胆去拍、大胆去干,不然拍电影做什么嘞?”

“……要站着把钱挣了。”林无攸下意识接话。

闻言,姜闻噌地扭头,大腿被拍出巨大的响声,双眼更是亮得吓人,“还是你小子他妈的懂我!”他低声喃喃,“我回头得把这句话放在电影里,我他妈的一定得放!”

林无攸讪讪一笑。

他有种“抢姜闻台词,还秀对方一脸”的诡异感。

太他喵的怪了。

不过他用余光觑见,冯晓刚的脸色却肉眼可见的难看下来。

姜闻口中的“王硕”是京圈第二代核心人物。

从第一代郑小龙接手电视中心后,王硕便以特有的痞子文学接替他登上舞台,并创立了“海马”工作室。在此期间,冯晓刚一直忙前忙后,甚至在后期跟着王硕出去单独干,然后王硕便遭到了国内没有言明的封杀,他本人跑到国外避难,留下个写剧本写到一半的冯晓刚。

最开始冯晓刚也将剧本拿给投资人们看,但一听是王硕手下的部将、剧本内容还特别敏感,便没有人敢投资。

文艺片路始终走不通,被逼到没有任何法子,冯晓刚只能投身进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导演都看不起的商业电影,好在他足够争气,又赶上大小王的靠谱时期,外加有韩三坪的本土电影市场化做后援,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如今也算成为京圈新一代核心人物。

不过在林无攸看来,京圈也好、沪圈也罢,都是群借助地缘要素统合资源、排除异己的小组织。

他们扎起的篱笆看似牢固,却经不住外界的冲击。

等到煤老板进场、资本入局、互联网兴起,什么圈都会成为一团散沙,继而成为自媒体的视频灵感来源,从经济、商业、文化等各个角度阐释且分析。

想到会出现的类似视频,林无攸立刻升起当众社死的抓脚趾感。

可能是太长时间没跟同行们交流,姜闻的阀门一开便关不上,他开始念叨些“突破了以“蒙太奇句子”为出发点的研究方法”、“将电影研究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方法论结合起来”等学术性语句。

冯晓刚听得晕晕乎乎。

要是他现在站起来走两步,估计会跟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中的范伟似的——直接被忽悠瘸!

最新小说: 标记的是前男友他叔 炮灰在修仙界极限捡漏 我的仿生人女友 把万人嫌老婆养成大佬后 你好,假情侣需要吗? 公主殿下异世进修回来了 一魂双体的我成为忍界大名 劲潮 【正联】被抓来演戏的我们 七零恶毒后妈,硬汉老公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