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年 1 月,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动荡与不安。李峰,这位已在这个时代度过整整两年的穿越者,如今 23 岁了,岁月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坚毅与成熟。此刻,他站在联盟军队的训练场上,望着正在刻苦操练的士兵们,心中满是忧虑,因为距离那场惨烈的抗日战争爆发只剩下短短一年的时间。
在这两年间,李峰凭借着自己的现代知识和不懈努力,在联盟中逐渐站稳了脚跟,推动了采矿、炼钢、军事装备改良、教育革新、科技发展以及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他深知面对即将到来的日寇全面侵华战争,这些还远远不够。
军事上,联盟军队虽然在装备和战术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与日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性能优良的步枪、火炮,甚至开始配备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而联盟军队的武器大多是自制或缴获的旧式装备,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求。为了缩小差距,李峰加快了军事准备的步伐。
他亲自参与设计并督造新型武器。在借鉴现代枪械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工业水平,研制出一种更适合本土士兵使用的步枪。这种步枪在射程和精度上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并且易于生产和维护。同时,加大对火炮的研发投入,改进火炮的瞄准系统和机动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迅速投入战斗。
军队训练也进入了高强度的备战阶段。李峰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增加了士兵们的体能训练强度,每天清晨,士兵们都要进行长跑、负重行军等训练,以增强身体素质和耐力。在战术训练方面,着重加强了团队协作、夜战、近战以及对现代化武器防御的训练。他深知在未来的战场上,与日军的战斗将异常激烈,士兵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个人军事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团队配合能力。
“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李峰在训练场上不断地激励着士兵们。
工业生产方面,为了满足军事需求,联盟进一步扩大了采矿和炼钢规模。新的矿场不断被开发,更多的劳动力被投入到矿石开采中。同时,对炼钢工艺进行持续优化,提高钢材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了多个军工生产基地,日夜不停地生产武器弹药、军事装备以及其他战争物资。
在经济上,联盟开始实行战时经济调控政策。政府加强了对物资的管控,对粮食、布匹、煤炭等重要物资实行统一调配和定量供应,防止物价飞涨和物资短缺。鼓励民间企业转型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给予他们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出口本土特色产品如丝绸、茶叶等,换取急需的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和武器装备。
教育领域也紧密围绕战争需求进行调整。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了军事知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意识,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军队或参与军工生产等与战争相关的事业。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纷纷开设与军事技术、军工制造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军队和军工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科技研发也聚焦于军事应用。科研人员全力投入到军事通信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例如,研发出一种更高效的无线电通信加密技术,提高军事通信的安全性;开发出新型的军事工程建设材料,能够快速搭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军事医学方面,研究针对战场上常见伤病的治疗方法和药品,提高士兵的战场生存率。
然而,在备战过程中,联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仍然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军事建设、工业扩张、教育改革和科技研发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尽管采取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措施,但仍难以满足需求。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日益凸显,虽然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在培养人才,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武器制造、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国内的军阀残余势力虽然在之前的战争中被削弱,但仍在暗中蠢蠢欲动,企图在混乱中谋取私利,他们与一些地方势力勾结,干扰联盟的备战工作,破坏军事设施、物资运输线路等。国际上,列强对中国的局势持观望态度,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与日本暗中勾结,对联盟实施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阻止联盟获取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工业技术。
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李峰深知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他不断奔走于各地,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各种问题。他积极与国内爱国人士和团体沟通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同时,通过外交渠道,努力打破国际孤立局面,寻求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
在这个寒冷的 1930 年 1 月,联盟在李峰的带领下,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虽然前方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全力备战,力求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起脊梁,保卫家园,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