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白纸 > 科幻灵异 > 策乱三国之乱世佳人梦 > 第17章 发明革新与战局新变

第17章 发明革新与战局新变(1 / 2)

蜀汉大营内,韩云飞的多项发明已经在战场上显现出初步的效果。从火药包、改良弩箭到新的信号通讯系统,蜀军的整体战斗力显著提升。刘备与诸葛亮等人对韩云飞的才智赞赏不已,而韩云飞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明不仅能在战场上帮助蜀汉,更能在平时的生活和防御工事中发挥作用。

然而,韩云飞明白,眼前的这些发明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战争形势会越来越复杂,他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与司马懿的博弈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韩云飞发现,蜀军士兵的铠甲虽结实,但太过笨重,影响了他们的行动速度,尤其是在突袭和快速反应的战斗中,笨重的铠甲成为了战斗的累赘。而魏军的士兵穿着轻便,移动速度较快,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蜀军明显处于劣势。

韩云飞意识到,必须对蜀军的甲胄进行改良。结合现代材料学的基础知识,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在保留铠甲坚韧防御能力的同时,减轻它的重量,提升士兵的灵活性。

他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如何减少铁甲的厚度,并在铠甲的关节处引入了活动关节设计,这样士兵们可以在战场上更加灵活地移动。韩云飞还建议使用更轻质的钢材代替笨重的铁材。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但在他的指导下,工匠们成功打造出了一种相对轻便的钢制甲胄。

改良后的甲胄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士兵们身着新铠甲,不仅能够有效抵御箭矢和刀剑的攻击,还可以灵活地进行突袭、撤退等战术动作。

“先生,这种轻便铠甲比我们以前的铠甲更适合战斗,”一名将领在试穿过新甲后兴奋地说道,“穿着它,行军和作战都轻松许多!”

刘备见状,对韩云飞的改良赞不绝口:“韩先生的发明不仅让我们士兵在战场上更加灵活,也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韩云飞微微一笑:“主公过奖了。士兵们的机动性提升了,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的变化,这也为我们执行快速突袭战术打下了基础。”

战争中的攻城战一向是蜀军的弱项,城墙高大坚固,难以攻破,传统的弩箭、弓矢和云梯常常在敌人的箭雨下寸步难行。韩云飞想到,如果能发明出一种可以远距离投射的武器,用来攻击敌人的城墙或聚集的敌军,攻城的难度便会大大降低。

于是,韩云飞着手设计了一种简易弹射器,类似于古代的抛石机。他根据杠杆原理,结合现代的物理知识,设计了一种可以投射石块、火油罐等物品的器械。这种弹射器不仅能够攻击城墙,还可以在战场上用来远程攻击敌人的阵营。

弹射器制造完成后,韩云飞亲自进行了试验。一块巨大的石头被投掷出去,重重砸在数十米外的靶子上,轰然作响。诸葛亮和刘备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脸上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韩先生果然是奇才,这种弹射器若在战场上使用,敌军必将无法抵挡。”诸葛亮赞叹道。

韩云飞解释道:“此器械可以投掷石块、火油罐等物,攻城时,投掷火油罐,再点燃,敌军必定混乱。同时,我们可以远程破坏敌军的防御工事,减少正面冲突的损伤。”

刘备满心喜悦:“好!若再有攻城战,此器械定能立下大功。”

除了武器和防具的革新,韩云飞还注意到蜀军在后勤保障上的问题。由于蜀地山高路险,军队的粮草运输和储存始终是个难题。韩云飞想到,必须改进蜀军的粮食储备方式,以避免因运输问题造成的粮草损失。

他结合现代的储粮技术,发明了一个简易但高效的粮食储存仓。这种储存仓由特殊的通风设计构成,能够避免粮食在潮湿环境中发霉、变质,同时还能够防止鼠虫等害物的侵害。韩云飞还建议蜀军储存干粮时,加入盐和一些防腐植物,以延长粮食的保存期限。

诸葛亮对此深感赞同:“韩先生不仅擅长战术,还洞悉了后勤的重要性。军中后勤若能改进,定能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韩云飞笑道:“后勤乃是军队的命脉。粮草充足,士气自然高昂。尤其是我们蜀军长年与魏军交战,若能在粮草供应上做出改善,必然能提高我们长期作战的能力。”

在韩云飞的建议下,蜀军的后勤系统逐渐完善,不仅粮草储存得到改进,运输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蜀军再也不用担心因为粮草问题陷入被动局面。

战场上除了正面交锋,韩云飞也意识到,制造混乱和迷惑敌人是另一种有效的战术。在一次小规模的交战中,他观察到蜀军虽然英勇作战,但缺乏对敌军心理的震慑手段。

他开始设计一种简易的火油陷阱。这种陷阱利用提前埋藏的火油罐和干草,配合火药引线,可以在敌军经过时点燃,瞬间制造出巨大的火焰,给敌军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火油陷阱的威力不仅在于杀伤力,更在于它对敌人的士气打击,能够打乱敌人的阵型和步伐。

此外,韩云飞还研制了一种简易烟雾弹。这种烟雾弹利用燃烧木屑和草药产生的浓烟,可以在短时间内遮蔽敌人的视线,帮助蜀军撤退或偷袭敌军。

在一次实战演练中,蜀军使用火油陷阱和烟雾弹成功阻止了敌军的一次突袭,战局瞬间扭转。

最新小说: 迟来的降临 开棺,食外卖 我爱你,我装的 四道者 春夜失格 当怪物降临幼儿园 对室友的男友一见钟情后 华夏神话震撼全星际 当夏目成为魔法审神者 咸鱼女配在年代文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