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要求秦国在上党郡留下一座城,也是为了堵住悠悠众人之口!
怎么,这次的战争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大动干戈,劳民伤财,赵国也得有些收获,才好向国人交代!
秦国表面上似乎对议和很感兴趣,很隆重地接待了郑朱,然而,其实秦国根本没有考虑议和。
赵国兴师动众,要想找到战胜秦国的办法,秦国也没有闲着,他们也集中了包括白起、司马错、王陵在内的大量名将论战,寻找赢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但面对廉颇铁桶似的防守,就连攻无不磕白起,都没有办法。探讨得出一个结论,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才能有机可乘。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赵孝成王的使者郑朱到了,秦国明面上接待使者,准备和谈,在前线也暂时停止了攻击。
暗地里,秦国却抓紧时间做好战争准备,尤其是给大军准备足够的粮草。
在和谈中,因为秦国的要价太高,不但要求赵国归还上党郡全部城池,还有那些带着财富投奔赵国的韩国人,这还不够!
在秦国看来,这上党郡本来已经属于秦国,赵国过来抢夺,至少还需要赵国割让至少一座城池,赔偿秦国的损失。
赵孝成王不但保留一座城的要求没有得到秦国的认同,反而要割让赵国一座大城池,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郑朱自然不敢答应,最终两国没有达成议和。
楚、魏两国,本来是在当渔翁,但也不愿意秦国一家独大,只要赵国让出一些利益,他们出兵的可能性很大。
现在见赵、秦两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和谈,赵国自己都没有派人前往上党救援,他们两国当然不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无缘无故攻击强大的秦国。
那时候的战争,师出无名,在道义上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引起多国的群殴,就算是强大的秦国,也是要想尽办法,做到师出有名。
和谈失败后,秦国不但耗掉了赵国请求外援的时间,而且在前线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秦、赵之间,注定是要分出一个高下。
赵国的朝堂,又开始新一轮的争论,而秦国通过金钱收买赵国的内奸,已经得到了赵国朝廷论战的情况,对赵括那个纸上谈兵的作战思路非常感兴趣。
当赵国还在讨论是攻还是守的时候,秦国已经针对赵括论战时的战斗思路,在做各种准备工作。
因为赵括能够在口头上力压赵国的那些名将,那么,他的这个思路,至少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能不能执行下去还是两。
秦国对这场战争是势在必得,不敢大意,如果廉颇能够借鉴赵括的思路,在坚守的同时,利用地形的优势主动出击,让秦国大军疲于奔命,这场战争就不见得还能相持,很有可能导致秦国首先支持不住。
此时的赵国,名将云集。除了在上党坚守的廉颇,还有在边塞抗击匈奴的李牧,两人被后世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之粒
此外还有赵国人以五座城池换来的、那位曾经以一己之力恢复整个齐国的田单和隐居在家乡的乐毅。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虽然大臣们的争论很激烈,但最后拍板的还是赵孝文王,他认为廉颇老了,战法保守,难以战胜秦国。
他希望有一名将军去替换廉颇,能够一鼓作气,将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但这种进攻型战神,也只有秦国的白起才算得上,而赵国的将领,包括李牧在内,都是以防守着称。
赵孝成王考虑的人选,刚开始赵括并没有进入名单之中,毕竟他的名望和资历都略显不足!
赵孝成王还是想乐毅、田单等几位名将之中挑选一位,甚至想派人把李牧换回来取代廉颇。
但这些名将所见,与廉颇基本相同,赞同坚守,他们可没有把握击败秦国!
所以,他们根本不想冒险和秦国决战,就算是打赢了,于他们的官职和名望,并没有大的好处,却要冒着和廉颇翻脸成仇的风险,一旦失败了,那就是真正的身败名裂!
所以,这些名将都是支支吾吾,不赞同反守为攻,更不答应去替换廉颇。
赵孝成王一见没有人愿意替换廉颇的,也只能暂时搁置此事,继续让廉颇领军和秦军相持。
两国在长平的战争迁延日久,每粮草的消耗都很大,赵孝成王心里着急,秦昭襄王更急!
虽然秦国这几年东征西战,搜刮了不少的粮草,但因为秦国军队是远征,粮草的消耗更大!
秦昭襄王也非常着急,就悄悄找他信得过的大臣范雎,商量主意,按照他的想法,也是和赵王一样,想走马换将,让白起取代王龁,速速拿下赵国。
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的,与取代魏冉的范雎一向不太对付,加上他功高震主,就一直被闲置,但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是名副其实的秦国第一名将。
虽然被闲置,但秦王也有把他当做底牌的意思,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是到了动用他的时候了。
白起作为生的军事统帅,他对长平的战事非常关心,早就知道了战场的情况,也不止一次推演和考虑过下一步的打法,他也认为,自己出山的时机就快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