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这山谷中,只有容一人的茅屋,开垦有两块菜地。
清贫至极。
平时李泌只需隔一段时间离开山谷,买一些粟米丶盐即可。
这里附近有山泉,不必去寻找水源。
「感觉到与大道越近,只是朦朦胧胧。」
李泌回答道。
这是他追求道家不死之术的感觉,明明要触摸到,却又接触不到。
李泌一直苦恼于此。
他归咎于自己修炼时间还短,如葛洪丶许旌阳一样,都是年老方得大道。
李泌眼中的长生不死,可不是指真的在世间成为不死人,而是「羽化升仙」。
他坚信前辈们,都是羽化登仙。
至于真正的长生不死,是李隆基渴求的东西。
「先生往来与终南山丶华山丶嵩山之间,这三座仙山之间,又有什麽不同呢?」
李瑄同问李泌道。
「嵩山有朝露,华山太崎岖,终南有天路。」
李泌如是回道。
很明显,他觉得隐居嵩山的人,才更像是隐士,因为远离长安,名士更多。
华山沾染了李隆基王气所在,已经变得不可亵渎。
而终南山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隐士。
看看山脚下的一排排别墅庄园就清楚。
还有那些隐士扎堆成群,日日饮酒,那还是隐士吗?
所以李泌才会深入终南山,远离尘间。
「先生更喜欢哪座仙山呢?」
李泌既然会一直往来终南山,关心政局天下,心中绝对有一些想法。
这一句话,确实把李泌问住。
他想脱口而出,说喜欢嵩山,但他现在却置身于终南山中。
「先生你觉得秦始皇丶汉高祖丶隋文帝,太宗皇帝,这样的英雄结束乱世,是为了家天下,还是为了黎民苍生不受战乱?」
李瑄见李泌不做声,李瑄只是微微一笑。
他知道历史上李泌更多待在嵩山。
他又问李泌关于局势的问题。
「家天下……」
很简单的问题,李泌沉吟一下,还是回答了。
「没有人无私。如果统一天下,能让百姓不受劳役之苦,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仁君。所以秦二世而亡;隋文帝虽大治天下,但却择子不慎,依然二世而终;汉高祖时,虽有动乱,总体休养生息,又有文景之治丶昭宣中兴才使得汉祚长存;我朝虽有武周间隔,圣人励精图治,迎来旷古的盛世。但天宝年间,奸臣当道,天下不均,苦难的苗头已现,需要革除弊病的时候了,佐天行化,助国救民,这也是道家的理念呐,不要让苍生百姓,像秦末丶隋末那样失望……」
李瑄用委婉的语气,向李泌说道。
不同于刚才对李泌的暗示,这是直接请求李泌出山。
在他看来,在家天下的专职制度中,古代君王优先为自己家族考虑。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那麽高的觉悟。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来,怎麽能无底线的去维持一个所谓的国号。
他向李泌举例几个朝代,表示忧虑。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带头,确实有波涛汹涌的迹象。
「治国还需儒术,我一个道教山野之人,什麽都没有,将军也太高看我了。」
李泌微微摇了摇头。
自李唐建立以来,李渊下令「兴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学为本」「以文治国」。
道家更像是一种风气,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样。并非以道家治国。
所以,李泌认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麽声名。
毕竟士族们一个个都以「儒学渊源」自居。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
而且李瑄布下的视野太大,他自己都没想过。
「儒是治国之术,但张良那样的人,也能名垂青史。」
李瑄不会在意信奉什麽,别说是道教,哪怕是一个和尚有才能,他会有三顾茅庐的诚意。
历史对李泌的定位是谋士,军事战略家。
他觉得李泌跟着他,绝对比跟着李亨效力好。
李亨虽然对李泌不错,尊重李泌信仰。
但他有时候也刚愎自用,不听李泌的意见,比如攻击河北的时候,李亨急功近利,不听劝说,致使河北没有肃清。
再比如收复两京的时候,不听李泌的建议,急于收复长安洛阳。所以就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的一幕发生。
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更不地道了,李泌作为一个仰慕长生的人,自然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多年皆是如此!
可李豫非得强迫李泌吃肉,又强硬让他娶妻。
从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能看出,李泌弃功名利禄如敝履,有拯救天下的志向。
「当今局势,虽有倾斜,却也没有那麽困难。」
李泌还是摇头。
盛世还在延续,许多看似的弊病,连贞观时都有。
「既然倾斜了,就会慢慢倒塌。智者和预测出局势的贤良人,应该将他扶正。」
李瑄依旧在劝说李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