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变换速度简直不要太快!
如今,天下之大1统,俨然已不可阻挡。
刘备若胆敢违逆此大势,且不提是否会留下千古骂名,此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前进之举,实际无异于螳臂当车。
诸葛亮沉思片刻后,骤然向刘备顿首行礼。
刘备吓了1跳,忙不迭扶起诸葛亮,口中嗔怪其人道。
“先生这是何意?”
诸葛亮垂首而立……其人比刘备高出多半头,不垂首显得不尊重刘备……
刘备脸皮之所以如此之厚,恐怕也与其人始终与身长8尺(身高184之诸葛亮)、8尺有余(身高190以上之张飞)、9尺(身高207之关羽)之高人长期相处有1定关系。
刘备只见,诸葛亮垂首长叹1声。
“主公,此亮无能也!亮愧对主公之信重。”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夺孙权之地、与赵旻隔江而治、2分天下之策,早在赵旻助孙权打退刘备1方时起,便已不可能实现。
以是故,如今刘备、诸葛亮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交趾刺史部为基业,谋求刘备封王之大计。
刘备哈哈1笑,执起诸葛亮之手。
“先生言重矣!此非先生之过,实乃阿旻尊奉天子、匡扶汉室有功之故也。
先生当知,备乃大汉宗室、素怀大志,欲信大义于天下、扶汉室于倾颓,而今阿旻既已匡扶汉室、使天下将重归于1统,则备与有荣焉!
是以,备欲为天子镇守天南、为大汉开疆拓土,以之为大汉之辉煌锦上添花也。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亮早已听出来,刘备确实已下定决心,要据守交趾刺史部,并存封藩王之心。
而且……
刘备显然还想为大汉开疆拓土,也就是占据南洋诸国等蛮夷之地。
这便超出了诸葛亮的认知范围。
归根结底,如今南洋诸国究竟是何等光景,恐怕包括赵旻在内,大汉无1人知晓。
张骞凿空之时,或许其人曾至身毒国(即后世印度西北部的巴铁),但身毒国与南洋诸国之间,还隔着阿3半岛、以及孟加拉湾。
综上所述,就连张骞都不可能知道,南洋诸国之详情,那么大汉再无1人知情。
于是,诸葛亮向刘备如是建议。
“主公,亮以为,某等当依照太子太傅之地图,遣精干之士至南洋诸国了解1番详情,其后再做定夺亦不晚矣。”
刘备含笑颔首。
“先生之言甚得备之心也!某等理应如此!”
诸葛亮暗暗松了口气。
“主公如不嫌弃,亮愿亲往南洋诸国1行!”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孙盛是魏晋著名史家,曾经对权臣桓温的丑事(枋头之败)秉笔直言,有不畏权贵的美名。
《晋书》对孙盛也有相当高的评价,称其“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
(孙)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晋书孙盛传》
但在“良史”孙盛笔下,司马睿却是夏侯氏与府中小吏“牛钦”奸生的野种。读之令人错愕。
恭王(司马觐)妃夏侯氏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睿)。--《晋阳秋》
孙盛仕晋,又长寿,1生历经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等8位皇帝,对元帝司马睿的事迹,可谓洞察其情。因此孙盛称司马睿为“牛家子”,无论从立场还是时代来看,绝非毫无征兆的污蔑。
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司马睿的“野种传闻”,大约源自其“法统不正”。
司马睿既非武帝(炎)子嗣,也非文帝(昭)子嗣,更非景帝(师)子嗣,而是宣帝(懿)之曾孙。论血统亲疏,距离大宗实在过于遥远,根本就没有继承权。
司马睿的继位,本就是“8王之乱”与“匈奴入侵”之下的错进错出,他的旧主子(东海王)司马越死于北国混战,逼得他不得不仓皇南渡,苟全性命。
南渡之初(307),司马睿籍籍无名,靠着琅琊士族王导与王敦的拥护,才十分勉强地得以登基。元帝庸弱,毫无威信,政令不出建康城(今南京),且遭到琅琊王氏的挟制,史书称之曰“王与马,共天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因为司马睿法统不正,继位无名,且手中也没有传国玉玺,只能拿着象牙笏板上朝。堂堂开国皇帝,竟被时人讥笑为“白板天子”。
乘舆(指皇帝)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指东晋)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南齐书舆服志》
权臣王敦,仗着拥立之功,安排弟弟王导在朝廷做丞相,自己则出任大将军,兼江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6州诸军事,封汉安侯。俨然就是东晋的真皇帝。
不仅如此,王敦还屡次叛乱,造司马睿的反。连续的惊吓,导致司马睿继位不足6年便惊惧猝死(3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