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白纸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新春大典启,数月无戎机4

第一百六十九章 新春大典启,数月无戎机4(3 / 4)

,北守襄阳,荆州8郡可传檄而定。--《战略》

唐代章怀太子为《后汉书》作注时,便特意注明“荆州8郡”的名称,即长沙、0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

荆州管长沙、0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章怀注引《汉官仪》

建安十8年(213)曹操晋升魏公时,汉帝诏书也写到“刘表有百城8郡”。

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8郡,交臂屈膝。--《魏书武帝纪》

因此,谈到荆州时,可以说“荆州7郡”,也可以说“荆州8郡”,但不能说“荆州9郡”。

《3国志集解》博引群书,但也从未辑录过“荆州9郡”的记载,可为参考。

及至建安年间(196-220),荆州由于分属3家,后来又被魏、吴分别占据,因此地方军阀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频繁改易行政区划。

曹操入荆州时(208),废章陵郡,在南阳郡西部增设南乡郡;在南郡北部增设襄阳郡;在枝江以西设临江郡。

后汉献帝建安十3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晋书地理志》

曹丕践祚翌年(221),又分南阳郡设义阳郡。按《水经注》记载,义阳郡与(被废置的)章陵郡应有重合。

文帝分南阳立义阳郡。--《太平寰宇记》

光武改为章陵县。魏黄初2年,更今名,故义阳郡治也。--《水经沔水注》

刘备占据荆州时,将曹操设立的临江郡改为宜都郡。孙吴入主后,在宜都郡的基础上,又分设建平郡。

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水经注》

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吴书孙休传》

吴主孙亮太平2年(257),长沙郡被1分为3。东北为长沙郡,东南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

2年春2月甲寅,大雨,震电。乙卯,雪,大寒。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吴书孙亮传》

上述的诸多新设郡国,从时间上看,有相继也有并立。

概而论之,3国时代(220-280)的荆州,行政区划非常紊乱,已非“荆州7郡”或“荆州8郡”所能概括。

再来看荆州刺史治所的变化问题。

刺史的本意是监察官,史即“御史”。

西汉时代的刺史,秩阶不高,仅有6百石,大抵与县令平级。

随着刺史的权势逐渐增大,其秩阶便逐渐升到2千石,与郡守、国相平级。

后来刘秀恢复旧制,但在汉末,复又更为2千石。

孝武帝初置刺史十3人,秩6百石。成帝更为牧,秩2千石。建武十8年,复为刺史。--《续汉书百官志》

汉成帝是王莽之前那个西汉皇帝,建武是刘秀使用的第1个年号。

在此背景下,刺史不再巡游下辖郡国,而是驻扎在1个固定地点。

刺史的治所,便被称作刺史治。

荆州的刺史治,最初设在武陵郡汉寿县,东汉末年迁移到南郡江陵县,刘表入荆州后,又把治所迁到南郡襄阳县。

刺史治的首次迁徙,由王叡在中平年间(184-189)主导。

这与时代背景有关。

王叡是刘表之前的荆州刺史,他在地方主政前期驻扎于武陵汉寿。

这可以通过“区(ou)星之乱”事件得到佐证。

荆州刺史本治武陵汉寿。--胡3省

中平4年(187),长沙人区星率兵作乱,荆州南部的官军遂前往镇压。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吴书孙破虏传》

此次战役中,长沙太守孙坚与荆州刺史王叡曾打过照面,双方还爆发了言语冲突。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0、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考虑到叛军的位置(荆州南部3郡交界处),彼时的王叡应该就驻扎在武陵,因此才能迅速驰援。

另外1点佐证,便是孙坚后来讨伐王叡时,曾与武陵太守曹寅合谋。

曹寅与王叡“素不相能”,可见2者长期存在矛盾关系。

及(王)叡举兵欲讨(董)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曹)寅。--《吴录》

推而论之,无外乎是因为王叡的治所设在武陵,变相侵夺了武陵太守的权力,因此遭到曹寅的憎恶。

王叡大约也察觉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因此将治所从武陵迁往南郡,把江陵县设为新治所。

这与《南齐书》所言的“中平末”相吻合。

汉灵帝中平末,(荆州)刺史王叡,始治江陵。--《南齐书州郡志》

可惜王叡最终未能免祸。

初平元年(190)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孙坚引兵北上,路过江陵县时矫诏杀了王叡,报了昔日的1箭之仇。

换言之,江陵县作为荆州刺史的新治所,其实时间不算很长,至多3年时间

最新小说: 晋庭汉裔 亮剑,红色最强军 僵尸天子 为了不被充军,我靠种地富甲一方! 南半球都是我的,你让我坐皇位? 史上最狂太子爷 无敌冠军侯 饥荒年,我粮站老板,女帝尊我护国神 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 红楼之贾琮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