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白纸 > 其他类型 > 紫罗兰与自由法国 > 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4)

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4)(1 / 1)

养子果然还是出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这并没有出乎德内尔的预料,只是他的牵挂并不能为此减轻半分。

他知道罗贝尔的消沉悲观从何而来,因为他在年轻时候也见多了有消极情绪的士兵。在兰斯、苏瓦松堑壕中求生的那些暗无天日的时光里,他曾经同不计其数的士兵促膝长谈,跟罗贝尔情况类似的比比皆是。

尽管有自我吹嘘之嫌,德内尔还是可以颇为自信的表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只需要放嘴炮就能解决个三四成,然后战斗自然可以解决剩下的部分。

乐观的想,这封信距离发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说不定此时的罗贝尔已经能够适应残酷的战争了,毕竟他是一个勇敢而正派的青年。

虽然有这样的猜测,但德内尔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回想着自己年少时的情感需要和心理状态,抓紧时间写了一封回信寄往苏联。信中提了一些排解忧虑、调整心态的土办法,但关键还是表达对罗贝尔的关怀和在意,在这动荡的岁月里,没有什么比亲情更能抚慰战士了。

回想当年,德内尔本就重义轻死类其祖父,父亲殁于国事,首战又是凡尔登。见众多战友惨死,德内尔终于彻底上头。他明明有多次轮换下山的机会,就非要死顶在“地狱之谷”中与德国佬搏命。虽然战史记载“114团奋战百日,为诸部之最”,但在他之外,团中士兵其实轮换了多次,也就只有他和团旗同存同荣了。

不怕死的军人当然受上级喜爱,但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护部下,而是因为他们渴求“优质耗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后来李凡特少校的遗孀(也就是罗贝尔的生母)开解关怀,以及贝当将军暗中保护,他有十条命也不够自己和上级祸害的。

因此应该让罗贝尔知道,即使相隔万里,他的亲人也一直在远方牵挂着他,他绝非海上只帆、云间孤鸿。

写完对罗贝尔的回信之后,他接着拆开了老战友兼部下玛丽·科尼希的来信。后者自他来到美国之后,就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两人的交流起初紧紧围绕着部队训练和作战进行,后来也开始闲聊一些家事。

比如说这次,科尼希就非常高兴地表示,他的妻儿已经通过自由法国的地下交通网撤到了西班牙,不日就将经由英国的准盟友葡萄牙前往伦敦。

德内尔对此欣然表示祝贺,考虑到这条交通线的建立少不了薇尔莉特的贡献,他在欣慰之余还有几分担忧。

给柯尼希回过信后,德内尔心中忧思更甚,于是干脆披上大衣,在华盛顿特区繁华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携女友或妻子休假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已经由六个月前的一百三十万扩军到了三百余万,大批美国青年应征入伍,随机掀起了全美结婚浪潮。数不清的男孩想在入伍前变成男人,于是附近几乎天天都有人家办喜事。

前些日子参加老杜瓦的家宴时,德内尔曾经对艾森豪威尔吐槽过英军的不靠谱。但这个“不靠谱”是相对于欧洲强军而言的,美军从上到下存在的问题与英军相比只多不少,可以说出了官兵的士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

但未经战场检验的士气终归是无根之萍,难以成为指挥官们稳定的依赖。以英军为例,现在埃及那批本土派去的新部队,前年在面临德军登陆本土的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同样非常值得夸赞,但到了远征海外的时候,他们的备战和作战都变得极为消极。

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英军的装备后勤跟意大利人的一样,那英国人的表现恐怕连意大利人都不如。柯尼希也在来信中多次吐槽,说英国人那极其脆弱的斗志真是“白瞎了那么些重武器”。

但柯尼希也承认,英军士气的薄弱倒也不能主要责备士兵,英国军官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

德内尔在埃及的时候多次看到,很多英军军官自己呆在遮阳伞下,却命令士兵在灼人的烈阳底下“保持军容”,这般毫无道理的虐待实在过于损害士气。

而另一个极端,即对下属的彻底放纵同样存在,有些严重缺乏经验的军官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结果就导致其连队、营队变成了士官、老兵和刺头为所欲为的丛林社会。这样四分五裂的部队中,那些老实内向的士兵(任劳任怨的他们往往才是一直部队的骨干)承受着日胜一日的欺辱,又怎么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

而美国则不然,其宣传口号“山巅之城”、“美国例外”固然相当虚伪,但总比英国这种装都不装的强不少,美军的主要问题还是承平日久所带来的。

1939年美国将军队数量提高到30万,41年6月又调整征兵法案扩军至140万,迅速扩军带来的军队质量下滑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美军这扩军速度比当年的德国也不遑多让,军队战斗力下降的自然厉害。而且相比较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专业、精干,扩军前的七万美国陆军干脆就是一支为“治安和游行”而建立的军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新小说: 七零年代,退伍糙汉被我带飞暴富 当魏嬿婉穿成尔晴 女杀手带着世界百货商场穿越了 末世手握气运空间之人类新纪元 绝世双宝,魔医娘亲拽上天 知否:我是徐家子 悍妃强缠:世子不从也得从 带着系统穿越,皇后总是无痛当妈 闹鬼大师在星际 娶我嫡姐?行!退婚书给你我另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