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英国人的条件就TM离谱。”浏览着报纸的德内尔罕见地在同事面前爆了粗口,今天的他也是一样的鼻青脸肿。不消说,准是又被街头暴力团伙之间的争斗波及了。
任何对政治稍有常识的人,在看一眼英国张伯伦内阁的照会之后都不会对狡猾的英国人有一丝一毫的好印象。
“联合王国要求苏联保证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独立,同时拒绝对保障苏联的安全提供任何承诺……”正在为他处理伤势的薇尔莉特看了一眼报纸,摇头说道,“确实有些过分,这是空手套白狼。”
“还不止如此,英国人简直卑劣到了极点。”德内尔拿起桌子上的地球仪,将中欧地区转到薇尔莉特的面前,“要知道,苏联与波兰和罗马尼亚都存在领土争端,英国人让苏联保障这两个国家的独立,就等于让斯大林放弃对这两个国家的争议领土的索求。”
“这是很大的让步了吧?”
“对,当年一个阿尔萨斯和洛林就让法国人付出了一百三十多万人牺牲的代价,这些领土可比阿尔萨斯洛林要大得多。更过分的是,即使苏联愿意为了遏制德国暂时放弃这些领土,他们也得不到丝毫的安全保障,因为英国不仅不愿跟进保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甚至还不想让苏联单独保障波罗的海三国。”
霍金斯老板同样脸色难看,他接替德内尔向薇尔莉特解释:“英国此举相当于告诉德国:英国极其欢迎德国从波罗的海三国进攻苏联,但如果德国能从其他方向动手——只要不损害波兰的独立——英国不会反对。”
就如同在四年前的斯特莱莎会议上,英国百般阻挠意大利和法国达成保障奥地利、比利时和法国的安全协议一般。又如英国出卖法国利益,私自同德国达成《英德海军协定》一样!
“但若是希特勒准备拿下波兰再对苏开战呢?英国就不会旁观?”德内尔没好气地摇头,“我看它是乐得如此。”
“我们的政策呢?”霍金斯问道。
德内尔厌恶地放下报纸:“原则上与英国保持一致,来维持所谓西方阵营的团结,真是令人作呕。”
霍金斯闻言久久无语,只能说道:“等等苏联的反应吧。”
苏联的反应来得很快,在两天后的4月17日,苏联便向英法提出了相当具有建设性的反意见:三国应缔结互助协定,如若发生针对任一缔约国的侵略,则其余各方应立即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三国保证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苏联邻国遭到侵略时,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三国应在最短期间内讨论和确定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和方式。
苏联并没有放弃对寇松线以东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争议领土的宣称权,同样也没有放弃苏联与罗马尼亚争议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但通过三国互相保障独立,俄国事实上宣布放弃在一段时间内以武力收回这些领土(否则就是对英法开战,这将使三国协定毫无意义)。而这仅仅是他们的初步条件,让步不可谓不大。
如果协议达成,那么毫无疑问,一张空前强大的对德包围网将会建立起来:拥有世界第一海军的英帝国、第一陆军的法兰西和世界最大领土的苏联将轻易碾碎希特勒幻想的千年帝国。
德国战争机器的开动需要煤炭、钢铁和石油。英国的战略轰炸机将摧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法的舰队将封锁德国和意大利的海岸,而俄国可以保卫罗马尼亚的油田——再不济也可以炸毁它。
希特勒将面临比协约国更强大的敌人,但他手里的底牌却远比威廉二世寒酸,至少那位好大喜功的凯撒还有一支令英国皇家海军寝食难安的公海舰队和令邻国如坐针毡的最强陆军,现在的德国有什么?
德国的陆军实力起码暂时仍不及法国,海军明显不如英国,动员能力与苏联相比更是望尘莫及,即使加上意大利这个列强守门员也远远不能与联军匹敌。
但是这看似美好的计划再次因英国的作梗而胎死腹中,5月7日,英国内阁作出了一番冗长且毫无营养的回复,实际上是回绝了苏联的方案。
由于世界大战后在战争债券和战争赔款等一系列事件上遭受的挫折,法国政府意识到,没有英国的支持他们就什么也干不成。克列孟梭和白里安的外交主动性被弃若敝履(此两位政治家因此郁郁而终),普恩加来的跟随政策不仅被继承,而且被无能的法国政客发扬光大,三年前莱茵兰重新军事化这一事件更是加强了这一政策。
因此在英国拒绝了苏联的方案之后,法国也毫不意外地跟进了。
这样的结果很难满足各方的诉求,工会、社会党、保皇党和***分子无不蠢蠢欲动,令人不禁开始担忧事态是否会发展到如同1934年2月6日那个混乱的夜晚。
5年以前的那个晚上,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帮派——什么火的十字架、法兰西行动等各种极右翼组织纷纷上街闹事,冲击总理府、总统府和议会。后来法共领导的工会也开始上街保卫共和国,让这场闹剧愈演愈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