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元衡其人
公元758年出生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的武元衡,家景原本显赫。他的曾祖父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武载德,时任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历任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等职;他的父亲武就,曾任殿中侍御史。
可以说,武元衡来自根基深厚的官宦世家,是标准的"官二代。"
但武元衡并没依仗祖辈功勋而成为纨绔子弟,他自小即"天资聪颖",又刻苦念书,年少就"才华横溢",是中唐有名的诗人,还与白居易、韩愈、王建等大诗人多作诗唱和,曾留下一段佳话:
武元衡去西川节度使韦令公宅园时,见到一只漂亮的孔雀关在笼中,忽感于人生变迁,即兴作诗《孔雀》: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增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白居易见这首诗表意不怎么深刻,为此作《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唱和:
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着人心。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
白居易的这首和诗更为悲切地写出孔雀沛留蜀地久了,其羽翮已有残伤,即便放飞也难以重归重巢了。
可见,白居易的诗确技高一筹。不过,这并没影响武元衡在诗歌爱好上的雅兴,他一有空闲,便作诗表意,留下了大量诗作,着有《临淮诗集》十卷,有191首诗录入《全唐诗》中,其诗以"藻丽绮丽,琢合精妙"着称。
当然,诗人只是武元衡业余爱好的一个标签,他的主业还是入仕,本文也主要梳理铁血宰相武元衡在仕途生涯中的起落。
建中四年,即公元784年,26岁的武元衡参加科举考试即位列榜首,成功"进士及第",由此步入仕。
才气过人的武元衡历经三朝,最先在唐德宗李适的欣赏下,从华原县令起步,后赐升吏部员外郎。由因武元衡工作出色,一年内创下连升三级的记录,荣任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随时与唐德宗咨议国事。
在德宗朝,武元衡走得很顺,入仕生涯长达二十年,可谓意气风发。到贞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804年,46岁的武元衡官运亨通,升任御史中丞。
但不久,武元衡的仕途便出现了坎坷。唐德宗在公元805年驾崩后,唐顺宗李诵即位,不看好武元衡,重用以"二王刘柳"为主要成员的改革派推行"永贞革新"。
武元衡又不愿参加改革派,兼之在安葬德宗皇帝时出任山陵仪仗使,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请求担当仪仗判官,耿直的武元衡婉拒,由此结怨。
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上位后,当即贬武元衡为太子右庶子。
阴差阳错的是,"永贞革新"实施还不到一年,唐顺宗被迫禅让帝位,其子李纯即位称唐宪宗。次年,唐顺宗便在忧郁中病逝。
武元衡又迎来仕途上的"春天",且步入辉煌。因唐宪宗对清廉正直的老师武元衡信任有加,不久即提任武元衡为相,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要职。后下派到地方历练,接替行营都统高崇文主政西川任西川节度使,治蜀七年。
期间,他发现有宰相之才的裴度,予之重用,启用为掌节度府。对女诗人薛涛爱护有加,曾作《赠道者》勉励: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55岁的武元衡再次奉旨还朝,二度拜相,仍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二、震惊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只是,此时的大唐社会矛盾尖锐,尤其是"藩镇割据"严重威胁着朝廷的安危。以强势对抗藩镇着称的宰相武元衡,成为主战派的领袖,由此与"主和派"产生对立,又与对藩镇割据持"任其自便"观念的宰相郑絪出现了裂痕,还与李吉甫、李绛等宰相在执政观念上严重的分岐导致不睦,争吵不断。
武元衡等重臣在朝堂上的纷争让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为有了可乘之机,便勾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地方大员起兵反叛。
唐宪宗遂令武元衡统兵清剿淮西、蔡州几路叛军,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等人便将矛头对准武元衡。认为是因为武元衡的主战才导致朝廷对他们的征讨,只有杀死了武元衡,其他宰相也不敢主持讨伐藩镇,宪宗皇帝只得停止用兵。
于是,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的6月3日,天刚蒙蒙亮,一场蓄谋已久针对武元衡及其副手裴度的刺杀行动便开始了。
当武元衡骑着马,带着仆人刚出靖安坊东门赴大明宫上朝时。藏在暗处的刺客,一个先用箭射灭灯笼,射杀仆人;一个即用大棒猛击武元衡的左腿,将马夫击倒,随后迅速将武元衡掀下马,割去头颅,仅留下无首尸身,示威后便扬长而去。
紧接着,武元衡的助手裴度上朝时,也遭到另一批刺客击杀。所幸,裴度倒在水沟,仅被刺伤及时得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