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文坛有名的"吴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一代画家,以"风流旷大、才气逼人"闻名天下,老大哥祝枝山则是以书法着称,誉为明朝"狂草第一人",徐祯卿时称"吴中诗冠",此三人皆名噪一时,家喻户晓。
同期而言,老实本分的文徵明似乎逊色许多,其实不然。在他名满天下成为江南文坛盟主时,徐祯卿、唐伯虎、祝枝山已先后离世,"唯有长寿的文徵明"收头结大瓜",成为"吴中四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诗、文、书、画俱绝,系赫赫有名的"四绝全才"。
他不仅在文学上跻身"吴中四才子"(或称"江南四大才子"),还与祝枝山、王宠合称大明书法"三大家",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称大明"四大画家",还有二千多首诗传之于世,风格以"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着称。
然,小时候的文徵明并不被看好,还被视为"笨孩子。殊不知后来却扶摇直上,登鼎文坛!他何以逆袭成为大明最牛的才子大咖?
一、文徵明其人
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的文徵明,小时候并不咋样。2岁时不会说话,6岁时还站立不稳(期间又遇母亲祁氏过世,在里中的外公外婆只好把小文徵明接去抚养),8岁时仍口齿不清……
以致邻居们视文徵明为"白痴",对他很不看好。
直到11岁,文徵明开始会说话,外公外婆才把他送到外塾念书。12岁时,父亲文林迁任博平知县后,父亲才把文徵明接在身边。至此,文徵明在父亲的陪伴下得以艰辛成长。
因父亲常奔忙于仕途之中,文徵明只得随父转辗多地颠沛流离地学习。先后师从沈周学画、师从李应桢学习书法、师从吴宽学文,最终也算是博采众长,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习得深厚的功底,入列"吴中四才子"。
但不幸的是,本分老实的文徵明运气很差,自20多岁起,一直到54岁,先后参加了九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与他同年出生的唐伯虎在1498年第一次到南京参加乡试时,便一举高中。
文徵明在第九次考试依旧落选时,还好得到爱慕其才的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才得以受任从九品的"翰林院待诏"。
文徵明便在这一职务上干了三年多时间,主要参与编撰《武宗实录》、《宪皇帝实录》等。
可同僚们嫌他没有学历,便有意责难:"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
文徵明顿感官场非他理想之所在,便心生辞职南归之意。获吏部批准后,文徵明便在58岁时退休还乡。
那时,"吴中四才子"只剩下他一人,徐祯卿于1511年去世,死时33岁;唐伯虎于1524年去世,死时54岁;祝枝山于1527年去世,死时66岁。
颇感寂寥的文徵明从此绝意仕途,力避与权贵往来,在勤能补拙下,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达三十余年,成为史上有名的"四绝全才"。
据载,文徵明直到1559年90岁时仍在为人书写墓志,写着写着,即执笔端坐而逝,结束了自己安然恬适、闲淡从容、与世无争的一生。
二、文徵明的坚毅
纵观文徵明大器晚成的一生,其实他并不顺遂,历经坎坷,却能在种种磨难中冲出重围,实现奋斗目标。
这与他的坚毅密不可分。
在他18岁参加苏州生员考试时,本可以高中却因所写的字太丑而落榜。只好去官学复习,也因其字太难看,直接被老师给予"三等"挂末的差评。
自此,知耻而后勇的文徵明每天晨起练字,坚持写《千字文》十遍。后又临学,向太仆寺少卿李应祯拜师精研书法。直到80多岁,文徵明仍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靠着这样的坚毅,文徵明终成大明书法"三大家"之一,其小楷可谓温润遒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琴赋》、《跋万岁通天帖》等。此外,文徵明还长于篆、隶、行、草诸体,其草书号称"狂草奔放、张弛有度",有名的作品如《湖光披素练诗卷》等。
三、文徵明的苦熬
文徵明之所以在诗文书画四方面无一不精,还与他得以长寿可以苦熬息息相关。
文徵明在人生的前半场,虽说也博采众长,18岁起练字后来师从李应祯学习书法;19岁时随沈周学画,与之撑起吴门画派;25岁时师从吴宽学文,但那时的才气远比不上风流潇洒的唐伯虎、诗才逼人的徐祯卿、恣意张扬的祝枝山。
他们三位,均是少时成名。
而文徵明,全然没有天赋,典型的懵懂少年,开窍最晚,他年轻时的状态用"呆傻"、"愚笨"来形容并不为过。若他的人才在上半场五十四岁时打住,文徵明也就只能是勉勉强强跻身"吴中四才人"之列,根本不可能出彩。
所幸,上天眷顾他长寿,得以在唐伯虎三人都离世后还有三十来年"勤能补拙"的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