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为了大明的教育事业,朱慈煊一直在屋子里编写教科书,颇为疲惫。
这一天,他带着些人在新建的城池中溜达。
既查看一下城市建设的情况,也放松一下身心。
这不出来还好,一出来查看,发现城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中的主要干道已建设完毕,工匠们根据自己的要求,在路上铺上石子,让其更加平整坚固。
即使遇到下雨天,也可以保持干净,而不是变得泥泞。
街道两旁,无数房间拔地而起,有两三层的小楼房,也有单层的平房。
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继续往外走,城市的商业区建设就比较落后了,只有可怜的几间楼房伫立在那里。
虽然没有路过工业区,但朱慈煊猜测那里的建设情况不会比商业区强多少。
毕竟根据规划,是先建设居住区,再建设商业区和工业区。
再往前走,朱慈煊等人来到城市边缘。
因为自己为城市发展预留了空间,所以此时的城市边缘并不是棱堡,而是一片未开发的空地。
在空地中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后,才看到棱堡的影子。
此时棱堡虽然没建设好,但已经有了雏形。
地上已经建设了一大段厚厚的城墙,三角形的尖锐墙头指着城外方向。
城墙边到处都是砖头、木头、泥浆等建筑材料。
工匠们在努力的工作着。
烈日下,他们有的在搬运砖头,有的在和泥,有的在砌墙……
每个人都有条不絮,忙活着自己负责的任务。
加里曼丹岛在赤道附近,天气十分炎热,工匠们如此努力干活倒也辛苦。
当然,这些人干的如此起劲,也和自己实行“绩效工资”有关。
据李定国等将领反映,自从明军实行“绩效工资”后,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将士们在得到工资后,拼命训练,同时积极参与建城工作。
工匠们的建设速度更是大大提高,比实行绩效工资前提高了三分之一有余。
想到这里,朱慈煊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天才,竟然能想到在17世纪实行如此先进的工资政策。
不过,李定国等将领也不断反映,明军虽然在缅甸征缴了不少金钱,但如此下发工资,早晚会有发完的一天。
所以,不时有大臣将领提议断发工资,或者降低工资额。
要不的话,明朝政府很快就会坐吃山空。
对于大家的担忧,朱慈煊觉得十分在理。
但他也知道,发工资的策略一定是有效的。
虽然短期看不出来成效,但长期来看,这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他没有贸然停发或者少发工资。
相反,他想的是如何让钱流动起来。
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他下令,不再免费发放粮食,大家要食用粮食的话,需要花钱购买。
由于此时朝廷基本控制了粮食供应,所以从这里可以回收不少“货币”。
其次,朱慈煊也鼓励商业交易,提倡各家各户互相购买彼此所需物品,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货币流通。
同时,朱慈煊也开始思考收税的事情,以增加财政收入。
与古代中原王朝重农业税轻商业税不同的是,他这一次打算着重收取商业税。
毕竟,如今这个世代正是全球贸易大爆发的时候。
只要自己战略得当,不说控制全球贸易,只是控制东南亚的贸易的话,就可以赚取足够朝廷使用的商业税。
当然,此时的大明商业还没开始,大部分明朝百姓还没多少个人财产。
所以,他只是开始琢磨并制定收税标准,具体还没开始实施。
他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改革“钱币”。
明朝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银子。
然而,自己从缅甸征缴来的不仅有银子,还有金子,以及其他值钱的物品。
如今大明还有足量的银子向大家发放,但再过一段时间,银子恐怕就不够用了。
所以,朱慈煊打算实行新的货币体系,铸造新的货币。
不仅包括银子,还有金子。
他已经找了些懂得铸币的工匠,研究新的货币样式。
中国古代的金银大都铸造成元宝的样子,但这玩意太大,一个元宝一般是五十两。
绝对是大额货币,用起来十分不便。
因此,古代百姓都是把银子切碎了使用。
然而切碎的话,不仅额度不方便确认,而且容易产生浪费。
所以,朱慈煊决定学习西方,铸造圆形的金币和银币。
他的想法是大部分圆形金币和银币都铸成一两重。
这个重量也就比后来的袁大头稍微重一些,携带起来十分方便。
而且由于每个重量都一样,所以也方便计算额度。
当然,由于难免出现更小额度的交易,或者更大额度的交易。
他也会铸造一定量其他额度的金币和银币,但各个额度货币的铸造量还需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