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顾名思义,城堡的外墙有棱有角、凹凸不平。
其形状有点像是闪烁的星星,所以也有人叫它“星形堡垒”。
通过这些设计好的棱角,使得城墙上的守军没有射击死角。
如果敌人接近城墙,就会受到城墙内火炮、火枪多角度、多方向的火力打击,直至被彻底消灭。
而且,棱堡的城墙修筑得既低矮又特别厚实、外壁也是倾斜的缓坡。
这样,进攻方即使使用威力强大的火炮,所射出的炮弹也很难击中城墙。
即使击中城墙,冲力也会被倾斜的墙面和厚厚的墙体大部抵消。
自从欧洲出现棱堡之后,攻城战就变得无比艰辛。
在大部分时候,进攻方只能依靠长久的围困来迫使对手屈服。
想要让士兵攻克棱堡,简直难如登天。
郑成功进攻台湾时,便在热兰遮城遇到荷兰人的棱堡。
最终靠着围困,使得对方内部出现裂隙,部分荷兰人投降后,才将其从内部瓦解。
清朝进行雅克萨之战时,也遭遇到沙俄的棱堡。
清兵将棱堡团团围住,实行攻城,连对方主帅都干掉了,却依然没能将其攻克。
最终靠着围困,等到沙俄弹尽粮绝,最终投降,才得以入城。
由此可见,棱堡防御力量之强。
正因为如此,朱慈煊才决定建设一个棱堡,以防御敌人,保护城中军民。
他叫来擅长土木工程的工匠,向他们提出建设棱堡的想法。
听到“棱堡”这个奇怪的词,工匠们都是一愣,完全不了解。
因为此时的中国还出现棱堡。
这倒也十分正常,由于棱堡城墙低矮,所以守城时需要配合火器才行。
明朝末期,中国的火器落后于西方。
所以,即使建设棱堡或类似的堡垒,用处也不大。
但朱慈煊以后是一定会发展火枪、火炮的,所以十分需要棱堡。
于是,他拿来纸笔,在纸上画出棱堡的模样,并向众工匠讲解棱堡防御的要点。
棱堡虽然涉及一些弹道学、几何学等知识,但大都很基础。
在朱慈煊向众人仔细讲解后,工匠们基本听明白了。
他们中有些人虽然对棱堡的防御能力并不怎么认可,觉得建造传统城池更能抵御外敌,也更容易建设。
但由于皇上坚持,并且他们之前见识过皇上的厉害。
所以,他们也决定按照皇上的话,建造一个棱堡守卫城池。
最终,众人决定在城市外围建设棱堡,替代之前建设的木质栅栏。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朱慈煊带领工匠们在城镇周边进行探察,熟悉周边环境,以更好的规划城池和建设棱堡。
由于暂时没受到威胁,所以棱堡的建设可以稍微往后一些。
于是,朱慈煊先对城池的建设进行了规划。
主要是设计城市道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城内军事防御事宜。
城市道路使用的是中国传统建城的方式,也就是“横平竖直”的“十”字形道路。
对于这种道路的建设,工匠们颇为熟悉,老百姓也更加适应。
所以,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朱慈煊并没有过多操心。
城中的军事防御也交给李定国等将领去做,他们更为专业。
朱慈煊主要重视了还是各个区域的划分问题。
根据自己的见解,他将居民区放在城市的西方,以便离城外的田地更近,方便他们耕种。
工业区由于会造成污染,所以放在离居民区最远的地方,也就是东面。
而在他们的中间,就是商业区。
用于建设交易市场,并让商人在此居住并建设商埠。
在三者之间,建有一条宽阔的主干道和多条稍小的道路,以方便人们往来其间。
由于时间有限,明朝百姓不可能这么快的将城市全部建设出来。
所以朱慈煊只是做了规划,画了草图,大家按照规划慢慢建设便可。
规划完城内建设事宜之后,他开始着重进行棱堡的规划。
棱堡作为城池最为倚重的防御力量,它的建设必须要和城内建设一同进行。
虽然可以稍微落后一点,但在朱慈煊的要求下,在保证大明军民能有地方居住之后,便要开始进行棱堡建设。
而此时,他正和工匠们商讨棱堡的规划。
虽然朱慈煊通过影视作品和游戏,对棱堡有一定的了解。
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想让他建设一个有着完美防御水平的棱堡,也有些困难。
不过,在朱慈煊看来,自己来南洋可不是来死守一地的。
相反,自己来这里是攻城略地,发育实力的。
所以虽然建设防御力量强大的棱堡十分重要,但主要还是发展自己的进攻力量。
再说了,南洋诸岛上的土著,无论是刀耕火种的野蛮人,还是已经建国的封建王朝,对自己的威胁都不大。
只有欧洲殖民者对自己的威胁最大,但他们暂时不会进攻自己。
因此,朱慈煊觉得只需要建设有一定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