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此,朱慈煊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令人去找阿瓦城招来的汉人工匠。
随军百姓所乘船只在船队的中间位置,和朱慈煊所在的船只不远。
因此,不一会之后,几名工匠代表便被带了过来。
几名工匠代表见到大明皇上,皆跪在地上磕头。
朱慈煊伸手将众人扶起,然后询问他们在缅甸的遭遇。
其中一名年长的工匠说道:
“回陛下,我们是前几年因战乱入缅的。入缅后被缅人安置在各地,后来由于缅王要修建宫殿、制作陶瓷等物,便将我们召到阿瓦城。
“缅王是轮流召我们入阿瓦城做工,一次做两三个月,我们汉人工匠又是被安置在一处,所以彼此间颇为熟悉。”
听到老人的话,朱慈煊赶紧问道:“你们知道其他工匠所在之地?”
那名老人如实回道:“是的。”
略作停顿后,老人补充道:“我们中许多人都有多次被召入阿瓦城的经历,每一次都可以认识些人,所以几乎认识所有入缅的大明工匠。
“当然,还是有不认识的。比如我听说有些工匠被征召到中缅边境,那些人我们是不熟悉的。”
他所说的“召到中缅边境”的工匠应该就是宋有仪这些人了。
看来,缅甸十分认同汉人工匠的水平,无论是建设城池,还是为达官贵人建设宫殿、制作奢饰品,都会征召汉人工匠。
其实这也正常,古代的中国工匠虽然地位不高,但水平并不低。
在大部分时候,都会比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工匠水平要高。
要不然的话,也制作不出享誉中外的陶瓷、丝绸等物。
“那么,这些大明工匠是否都住在缅甸南方?”朱慈煊询问道。
“这就不一定了,南北都有。”老人回答道:
“不过据草民观察,南方稍微多一些。因为缅人唯恐大明工匠会在中原安定后再迁回,所以把大部分人安置在离中国较远的南方。”
听此解释,朱慈煊才明白为啥之前找到的汉人大都是普通百姓,并非工匠。
原来工匠都被缅人安排到了南方呀!
不过这样也好,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征召到更多的工匠。
于是,他对老人说:“你回去后,赶紧和其他工匠商讨,把你们知道的大明工匠所在村镇写下来,以便我们去营救他们。”
听到明军不顾危险去救同胞,那几名汉人工匠代表十分高兴,纷纷跪地高呼:
“陛下爱民如子,爱民如子呀!”
朱慈煊再次将他们扶起,让他们连夜写出汉人工匠所在城镇。
几名工匠代表被如此爱民的皇帝感动的都快哭了,便依照命令,赶紧回船与其他工匠商讨。
商讨了一夜,终于把他们认识的所有工匠位置都写了出来。
拿到名单后,朱慈煊心中大喜。
因为这里面的工匠数量有近两千人,工种也极为繁多,基本包含了古代所有工种。
当然,其中有些工匠不算是熟练工,水平可能不如宋有仪那样厉害。
而且,其中有些人在北方,根本无法再去营救。
但总体来看,南方的汉人工匠数量更多,只要将他们全部征召来,也够自己使用了。
于是,朱慈煊将名单下发,让人乘船去找寻这些汉人工匠。
刚开始,由于缅王莽白已死的消息还没传开,所以缅甸境内还算安定。
明军可以到离伊洛瓦底江更远的地方征召汉人工匠,甚至还能顺路去一些缅甸村镇征缴物资和年轻女子。
可没过几天,缅甸境内的情况便急转直下。
缅王莽白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开,虽然死因有多种说法,但几乎每一种说法都和入缅明军有关。
因此,开始有缅人攻击明军。
好在明军人多势众,战斗力强悍,对付小股缅军轻轻松松,所以几乎没遭受损失。
但这种情况下,明军不敢再深入离伊洛瓦底江较远的地方寻找汉人工匠,也不敢再轻易到缅甸村镇征缴物资。
接下来的日子,明军加快航行速度,以最快速度在伊洛瓦底江中南下,直指印度洋。
只能寻找离伊洛瓦底江较近地方的汉人工匠,以避免麻烦。
而在明军四处寻找汉人工匠的同时,朱慈煊也在做一件重要的事。
根据计划,出了伊洛瓦底江后,大明舰队就会进入印度洋。
而他们要到达的第一个目标岛屿便是安达曼群岛。
安达曼群岛虽然离缅甸不远,若是顺风顺水,只需一天就可以到达。
但毕竟是在海上航行,海上一望无际,连参照物都没有。
若是当时还没有太阳,很容易迷失方向。
海上情况也很复杂,若是遇到风暴或巨浪,这群毫无航海经验的明军恐怕会不知所措。
因此,在入海之前还需要做些准备,以便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首先便是制作一个指南针,以指引方向。
如今有了这么多工匠,制造几副指南针自然不难。
所以在朱慈煊的要求下,工匠们很快制造出一大堆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