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他抓住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年 7 月 7 日,这一天对于海天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今天是他参加高考的日子。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整整准备了 10 年之久!十年的时间里,他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
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能够金榜题名、跳出农门吗?
然而,要说这十年的准备是否充分,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十年确实足够充分。自从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当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渴望知识的那一刻起,他就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与追逐。
小时候,他总是缠着爷爷和父亲给他讲故事,这便是他追求知识的最原始方式。
上学之后,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学业任务,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这些经历都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学启蒙阶段开始,一直到步入高中时期,他所涉猎的现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鲁迅杂文选》《彷徨》《伤痕》以及《鲁迅全集》等经典之作;还有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三部曲;茅盾先生的《子夜》《林家铺子》和《蚀》(包含《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浩然先生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周立波先生的《山乡巨变》与《暴风骤雨》;冯德英先生的《苦菜花》;曲波先生的《林海雪原》;冯志先生的《敌后武工队》;刘知侠先生的《铁道游击队》;罗广斌和杨益言两位先生合着的《红岩》;李进儒先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
而在历史小说方面,他同样博览群书,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征西与薛丁山征东》……不仅如此,就连记载历史的《史记》和《三国志》他都曾仔细研读。
还有《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八大家》《诸子百家》等优秀文化集成,也是必读之列。
这只是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着佳作,至于到底读过多少书,由于时代久远,他自己也无法列出详细清单。
这么多书籍对于一个贫困之家来说,是不可能拿钱购买的,唯一的渠道是找同学借阅。
同班有一位女同学名叫华伦,美若天仙。不仅是学校的校花,也是个出身高贵之人。她的父亲在 70 年代就当过州教育局长、县委书记,家世显赫。
华伦的两个哥哥也是读书之人,家里藏书就如一个小的家庭图书馆,可供阅读的书着实不少。
他每次看到华伦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感。
她的美丽和高贵让他自惭形秽,但同时也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他渴望能够像她一样,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和优越的家庭背景。
每次去华伦家借书,他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生怕自己的贫穷和卑微会被人发现。
然而,华伦同学的善良和友好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心。
其实,海天大可不必自卑。
都说美女爱才。才子佳人的故事在书籍和历史屡见不鲜,被广为传诵。
华伦一直对他怀有好感和敬意。正因为如此,她才要帮助他。
为了怕他害羞,华伦先找到同班同学、海天的堂妹海莲传话并做疏导工作。
每次看到海天来借书,华伦内心的喜悦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温柔的微笑。她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他,毫不介意他的出身和家境。
在华伦面前,海天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等和尊重。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同时也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情感。
每次拿到借来的书,他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在书中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中,忘记了自己的贫困和困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他开始明白,知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去实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个信念在他心中愈发坚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话又说回来。
海天备战高考的环境,实在是令人唏嘘。他家徒四壁,生活困苦,为了节省开支,他不得不放弃了两次进城读书的机会。
在那个年代,全国普及高中教育的热潮中,家乡的公社自办了高中。然而,这里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却差强人意。
教授海天数理化的老师,不少习题自己都解答不出来,还经常向海天讨教。这样的老师,如何能教好学生呢?
而母校更是没有能力为高考的学子们自编复习提纲、模拟习题和模拟试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