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 自从园区里开设了普惠扫盲班,李计就李长莫敦促着报了。 扫盲班每天晚上开设个时辰,每周休沐日开设整天,蒙学先生是几个头顶光溜溜的尚,如今脑门上也渐渐长出了短短的发茬。 听说这些尚都是年皇帝勒令从佛寺还俗的僧侣,从京州各地到京城,经过层层筛选,兢兢业业给学生授课识字,最后功依靠当扫盲先生洗刷身上“罪孽”的,有足足上万。 这些人中,有的得自由,就别的州府继续重操旧业当“尚”,有的无处可,也没有谋生的技之长,反而习惯了当蒙学先生教人识字的工作。 更有机敏目光长远者,准了朝廷对蒙学教师人才的需求,竟在京城开设起“蒙学教培”私塾,专门培养蒙学老师。 配合朝廷新印制的批,由皇家技术学院文博士林若修订的“蒙学词典”,生意度很是火爆。 或许是因为长期在造纸坊印刷厂工作,李计每天要数清的文字交道,在扫盲班时,学习进度日千里,短短几个月,就能把常用的三百字,写得像模像样。 起初,李计对于小少爷耳提面命,让他要学会写字感到解,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识字照样能干活,他又指望考科举。 随着初级常用字班毕业,他渐渐发现,在作坊做工时,与厂里的老师傅交流起技术经验来更容易理解了,偶尔得到老师傅的指点,生怕自己忘了,赶忙找了纸笔记录下来。 他在作坊里各个岗位全都轮过遍岗,时时记录些犯过的错误心得体会,时间长,竟把造纸印刷大部流程工艺都烂熟于心。 李计有种朦朦胧胧的自信,若是将来他攒下足够的家当,他甚至能自己出开间造纸作坊,自己当东家挣钱! 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李计回到家,进门就感受到股温暖扑面而来,他把帽子棉袄脱下来,院子里的公用厨房已经传来阵阵米饭的香味。 “你回来啦——”刚进门的新媳妇穿着围裙出来。 李计着媳妇红扑扑的脸,傻呵呵了,赶紧把买的烧鸭拿给她:“还热乎着,你先尝尝!” 媳妇是隔壁棉毛纺织厂的女织工,曾经是从幽州逃难来的流民。 她住的女工宿舍就隔着条街,两人作息时间致,上工下工时时碰上,久而久之,郎情妾意,在作坊管事的撮合下,终于就了好事。 “你怎么买了烧鸭?”媳妇眼睛亮,舍得吃鸭腿,只小心翼翼切下层酥脆的鸭皮放进嘴里,咸香的味道带着点油腥,令人口舌生津,伴着喷香的米饭,好吃的得了。 她从前逃难时饿怕了,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她再也想回想,但省吃俭用的习惯依保留了下来。 李计有些心疼地着媳妇:“这是快过年了吗,用省着,最近作坊都是三倍工钱,还年底奖金足足有两贯钱,我们能买好多年货。” 李计眯眯地双比划着:“烧鸭,烧鸡,烧鹅,都是你爱吃的,咱们天买点,每天吃重样!” 媳妇噗嗤下出声:“这么多好吃的,哪是我们能享受的日子?你以为是你土财吗?我们乡下的财也只有过年才有大鱼大肉呢。” 他坐在烧热的炕上,这种热炕是从前只有供得起木碳的贵人们,府邸上才有的“地龙”,每天都需要烧大量柴火,才能让房间整天都保持温暖。 如今园区开设了好几间蜂窝煤厂,文钱能买上两斤煤,够烧好几天。 炕上的床褥也是纺织厂出的崭新棉褥子,李计新婚时特地置办的,往热炕上铺,冬日里搂着媳妇美滋滋觉到天亮,没有饥寒,生活充实,别提多幸福。 放在他们临阳县老家,他的老东家李家的少爷小姐们,过的日子也过如此。 想到将来,努力工作攒资金,自己开间造纸坊,再跟媳妇生双儿女,置办下份家业,把忙活了辈子的二老接来住,着儿孙绕膝,还有比这更美满快活的日子吗?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给他神仙也当! ※※※ 华灯初上时,正值新春灯会庆典,御街上行人如织,时时有鞭炮的声响此起彼伏。 大戏楼里,戏班正在上演新剧目,台上引得客频频叫好的,正是渤海国商人商左献给萧青冥那对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