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640工程”往事
“嗯?”
廖永才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跟自己相关的话题。
他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面前这位岁数只有30出头的年轻人,怎么都不像是亲历者:
“这您也知道?”
郭林确实在报告里简单提过一嘴当年的事情,算是对于他们分析结论的一个佐证。
但毕竟是正经的书面报告,考虑到大部分描述都来自当事人的回忆,所以并未加入太多细节。
常浩南一笑:
“昨天让京城航天控制中心做互相关检测的时候,顺手找认识人调取了一下当年的资料……”
这一句话,可直接把廖永才给惊着了。
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比较闭塞,加之一个雷达站主任也算不上什么科研人员,刚才郭林又没来得及充分介绍,因此他对于常浩南其实并不太了解。
只知道是个相当厉害的家伙,年纪轻轻就能领导如此重要的军工项目。
至于具体有多厉害,那之前确实没有具体概念。
不过现在已经有了——
作为华夏建设战略预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7010工程虽然草草了结,但毕竟还是真正投入过应用,相比同属反导拦截项目、只停留在验证阶段的“反击一号”拦截弹以及“先锋”超级反导大炮更加接近完全体状态,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其中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空军防空体系建设。
能轻描淡写地就“找认识人”调取这种项目的资料,而且听上去还是涉及到工作细节的核心资料,显然称得上一句神通广大。
“可是……”
一时间,廖永才甚至有点不太敢下判断。
瞻前顾后许久之后,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记得,当初站里面正式向上递交的最终结论,应该就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信号干扰?”
实际上,别看他现在一副没人比我更懂7010雷达的样子,当年事发时只能算是正在被组织大力培养的预备骨干,并非宣化雷达站的管理班子成员。
现在眼见着常浩南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反而把廖永才自己给整得不自信了。
“结论是这样没错。”
常浩南一边看着郭林在旁边忙前忙后,一边回答道:
“但我把其中一些关键输出抽出来重新分析了一下,发现当年的结论有些问题……”
廖永才脸上的表情更加震惊了。
已经存档的报告结论,相当于获得了上级的认定。
在不少当事人都还在世的情况下,可不是简单靠一两句话就能推翻的。
神通广大或许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这种情况了。
手眼通天还差不多。
常浩南对于这种场面倒是已经习惯了,也不等对面再次开口便继续解释道:
“前两年我国发射了自己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因为主要功能是面向本土的防灾减灾和资源勘探……之类的,所以也考虑过电磁信号对地面设备产生干扰的可能性。”
“最后发现,即便采用聚光灯模式工作,sar系统单颗卫星对地面雷达的干扰也不会超过在0.002%时间占比下干扰噪声比达到6db的统计门限,而如果采用实际应用中更常见的扫描或条带工作模式,那产生的干扰还会更进一步降低。”
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廖永才就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大家都是搞技术的,对方不可能随便胡诌几个数据骗自己玩。
而干扰强度无法达到统计门限,意味着即便雷达不采取额外的滤波降噪手段,也不会出现足以被发现的错误参数。
不过,意识到归意识到,嘴上还是想挣扎一下:
“那卫星的发射功率如果更强……”常浩南当然知道他想要说什么,当即摆了摆手:
“如今的星载sar载荷确实比二十多年前精细了很多,我们测试的型号体量又比较小,所以发射功率不如当年你们分析认为的sirb卫星,但也不会出现数量级的差距,更何况我们计算出的干扰强度实际还远在门限以下。”
廖永才本来也没准备真的犟到底,在收获新的解释之后便顺势下坡,摆出了一副勉强被说服的姿态,询问道:
“那真正的原因……”
常浩南没有直接给出回答,而是突然反问道: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其实很像,不是么?”
“嗯?”
廖永才先是一愣,有些疑惑地抬起头,但紧接着又马上理解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您的意思是说,对方也是在我们调试过程中就设下了埋伏,然后在特定时间通过干扰信号诱发缺陷,才造成设备运行状况异常?”
常浩南点头:
“目前看来,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也符合相关历史材料中记录下来的内容,只可惜年代久远,所以调试过程中的原始参数没能完全保留下来,所以无从100%印证了。”
话虽如此,但也只是出于一名技术人员的严谨。
实际他有差不多九成把握,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