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亦能出贵子,殿下莫忘了前朝献侯、长平侯可都是寒门出生,不依然立下了不世功勋。
就算本朝之中,不少的开国勋贵也谈不上有多高的门第,难道殿下认为他们的能力会有所不足。
殿下会如此想,只怕是听多了旁人的言语,心中早已对寒门子弟有所定论吧。”
前面的话,太子听的觉得颇有道理,确实其他的不说,就景枡功臣这一批人,大多只能说是地方豪强,其实相对门第都不高。
而这最后一句,就是李皓在给楼太傅下眼药了,事实上这也确实成功了,让太子开始反思自己是怎么会有寒门子弟就完全不行的印象。
李皓这边就在观察着太子的反应,看他差不多变了神情之后,又开始接话,打断太子的思绪,免得他之后再追问什么。
现在李皓还不能直接对上楼太傅,这样容易在太子这边失分,一切得循序渐进。
“而且若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自己把握不住,那与其他人有何干系,殿下只要把自己态度表明就行,陛下绝不会责怪殿下的。”
“好,我明白了。”太子闻言点了点头,说道。
不过说完之后,他却又问了李皓一个尖锐的问题:“不过,我其实有一点好奇,按说以子仰你的家世,不应该支持提拨寒门才是,今日为何会主动提出这点。”
针对这个,李皓自然是早就想好答桉了,否则也不会和太子提的:“举贤为国、非为私也,而且我袁氏百年世家,能一直传承有序,靠的是一代代的能人辈出,而不是靠排挤他人。”
当然这确实是事实,李皓确实不认为这帮寒门子弟能威胁到自家得地位,毕竟如今寒门子弟中名气最大得几位,背后就有袁家得影子在。
更别说在如今整个寒门群体里面,袁家本身就靠着纸张有了不少的声望。
但这背后的东西,太子又不知道,所以在听完之后便没了疑问,后续稍微准备了一下,便去到文帝那里汇报去了。
别说,文帝对此还是很高兴的,其中除了对太子意欲提拔寒门,贯彻自己思想的高兴,还有就是这次太子没有再举贤唯亲,任用私人。
在文帝得支持下,太子便开始着手官员安排之事,首先是针对中央得官职调配,比如原先左御史得御史中丞之位。
类似这样得位置,肯定是从朝中现有官员选择合适得人选进行调任。
不过这次文帝和太子都没有直接指定人选,而是在李皓的建议下,从有意向并能胜任的人选中进行考试,择优录取。
这点就要感谢文帝了,因为授试以职的形式,是他之前就弄出来的,并应用到了察举之中。
这种形式其实看似也是和科举一样,以考试成绩划分优劣,然后授职的。
但具体内里却差别很大,是特定针对某一官职来进行考试的,而且面向对象也有很大区别,不是专门面向未入仕者得科考,或者已入仕者得锁厅试。
而是将未入仕者无官职者、已入仕者现任官吏混在一起,进行统一考试的。
不过也正因为有前例在,所以这次使用,虽然官员们有点不太适应,也就没多少人反对。
顺带文帝还因此帮太子背了一些黑锅,因为楼太傅在知道此次安排需要进行考试之后,便来找太子抱怨。
然后顺手就被引导到了文帝身上,说这是文帝的意思,反正料想楼太傅也没那个胆子跑去向文帝证实。
顺带也因为这事,倒是把朝中官员的注意力给吸引了,从而使得在太学和白鹿山书院开展考试授职,反而没引起多大关注。
当然,这也和那里授职的都是地方上两三百石的小官有关,朝中大臣不太看得上眼,乐得让下面的人去争。
也就在朝廷忙着这些事得时候,彭坤在寿春谋反得消息,也传到了都城之中。
不过这次得知消息后的气氛,就完全不像雍王谋反时那样紧张了,毕竟寿春离都城实在有些远了,远没有冯翊郡那般威胁大。
而且单从能力上而言,彭坤离雍王也隔着好几个档次,再加上寿春那地方要啥没啥,仓促起事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心腹大患。
但纵使觉得没啥威胁,可该打还是要打的,于是文帝便在朝中开始商议,要派何人去收复寿春。
然后就是凌不疑的毛遂自荐,可文帝不想让他去,于是这事短时间内便僵持下来了。
这主将都还没定呢,其他想随军参战的人却是突然加入了不少。
没办法,谁让这种看着就没啥危险的战事,千载难逢呢,以致不少的世家贵阀,乃至朝臣都上疏,要把自家子侄塞入到军中,到寿春去历练一番。
而且除了能趁机给自家子侄搏个功劳外,顺带也能表表忠心,给自己争取职位多个筹码。
毕竟这种文科考试写的好与坏,更多的还是依赖于阅卷官的个人喜好。
但这样一来,这支队伍可就不好带了,毕竟对于这帮世家子,总不好真的军法从事。
倒不是说不敢,而是哪家没有点故旧亲朋,总不好真下狠手,伤了情面就麻烦了。
不过对于这些争论,李皓就没去操心,毕竟袁家又没有人要安插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