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如何、皇考如何。 其事迹也都是,三位先帝,重用、亲近并信任大臣,放手施为,最后在这位贤臣、能吏辅佐下,终于将某某地区的叛乱镇压或者灾荒安定下去。 其中,甚至还有文彦博自己的故事。 “仁祖庆历中,贝州兵变,天下震动,仁祖叹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日日上殿何用?” “时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枢密副使,闻而慨然,乃乞见仁祖,奏以贝州之事,述安民平乱之策,进抚赏大军之言,仁祖乃喜,曰:朕以军国托付爱卿矣!乃拜宣抚使,出平叛逆……” 文彦博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知道是哪里不对了。 因为这位官家,在逆练‘三朝宝训’。 他直接将三朝宝训里那些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圣’宝训、圣训、事迹,自我加工了一遍,然后把这些事情自己拼接了起来,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逻辑。 偏偏,这逻辑还挺通顺! 甚至,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果然! 等到这位官家背完了他摘抄的那些故事、事迹后,就深情的道:“三圣用政,以仁为先,以爱民为本,以利天下为事。” “朕虽年少,犹愿效之!” “所以,朕去年才要扑买堤岸司,如今还要开始扑买抵当所。” “但是……” “抵当所终究不比堤岸司……事涉千百万家……” “若商贾扑买得之,不用仁义,反以剥刻,凌虐百姓,朕心何忍?” “太师,四朝元老,朕之师保,当代朕而出,率民更始!” 说着,坐褥上的小官家就已经起身,对着他文彦博,拱手一拜。 文彦博眼皮子一跳。 这味道…… 文彦博很熟! 因为史记上有过记录——汉文帝即位后,深感元老军功勋贵在京,恐有肘腋之患,于是下诏给两位宰相陈平、周勃说: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于是,诛杀诸吕,扶立文帝的两位高祖功臣元老,就这样被一纸轻飘飘的诏书,解除了权力,送回了他们的封国。 文帝得以执掌大权。 如今,小官家的语气、用词、态度,就和史记上的汉文帝语气、用词、态度,相差无几。 汉文帝当年是为了掌权。 那么小官家是为了什么? 文彦博一个激灵,旋即反应过来——这是要让文家交投名状! 也是在逼着他这个老臣表态! 更是在试探文家,有没有帮皇帝干坏事、脏事的觉悟——是的,大宋外戚们做的坏事,十之八九,其实都是替皇帝在做。 文彦博对此,当然清清楚楚,因为他当年和温成张皇后家走的很近。 对张家的那些事情,十分了解。 那些年,张家外戚贪财、揽权,到处插手地方上的赚钱营生,惹得天下一片骂声。 真以为是张家人愿意? 张家就不想学曹家,清清白白做人? 没办法啊! 都是被逼的。 文彦博想到这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 他重新变成了那个在庆历、皇佑年间,为了拜相,舔着脸和张尧佐称兄道弟的文彦博。 “陛下圣明,法祖承圣,笃祖宗之教,必可为天下之明主!”文彦博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后,他就叹息一声:“然而,老臣朽迈,恐难行事矣。” 这倒不是他想推脱。 实在是他确实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了。 “若陛下不弃,老臣乞以犬子及甫,为陛下效命!” 这就是反向试探了。 文彦博可不想文家最后落得如同张家一样的下场——张尧佐当年给仁庙当狗,做了那么多事情,被天下人围攻。 最后呢? 张家在京城,居然连个宅邸都没有,只能租别人家的房子住! 温成张皇后去世后,张家就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只能上书乞求朝廷推恩。 仁庙这才下诏,让有司按月给付房租九十千。 换算下来,也就一百二十贯一个月。 嘉佑时,这些钱可能还够张家人在汴京城租一个相对体面的房子。 但现在嘛…… 恐怕只能去新城的边角地,才能租一个足够张家几十口人住的房子了。 最让人寒心的,还是张尧佐的嫡子张山甫,他也是四朝老臣了。 一辈子都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做事。 最后官终枢密院都承旨。 然而,张山甫致仕的时候,朝廷却没有恩荫其子孙,没了张山甫的俸禄,张家在汴京城的日子过的越发拮据。 后来还是文彦博看不下去,在去年和当时的同知枢密院事安焘说了这个事情,安焘趁着新君即位的时候上书,才给张山甫的子孙争取了几个恩荫官的名额。 文彦博怕不怕文家也被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当然怕! 所以,他需要得到一些态度上的保障。 忐忑中文彦博看到了小官家站起身来,满脸欢喜的道:“太师若能使文爱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