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南风从南海上带来一层层暖气。
湿润与温暖便一路催绿了树木、催绿了无边的芳草、催绿了禾苗庄稼。这一层层绿意一直从岭南开始,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向塞外,向西伯利亚流去,于是一片片无边的碧意一直流淌到天涯海角。
江南已经开始了漫长的梅雨季节,可干燥的北方雨天依然很少。但苍色的太岳山与太行山也换了新装,远远地看去象一块最纯净的蓝宝石。
李隆基坐在德凤亭里,观赏着无边的碧意,他的身边还有几个在潞州新交的“朋友”。但他在等一个人,从京城赶过来的刘幽求,他是借告假为名,悄悄赶来潞州。
王画大闹洛阳,对李隆基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本来因为王画的提醒,韦氏对李隆基监视严密,几乎等于将李隆基废掉了。王画闹过后,京城官员以及李显夫妇焦头烂额,立即将李隆疏忽。这却给了李隆基一个大好的机会,一大批潞州的人才立即进入他的视野,先后被他引进交往。
但还没有刘幽求带来的消息,让他感到惊喜。
一会儿一个戴着幞头的中年官员引了进来,幞头压得很低。毕竟现在朝政还是由韦氏把持的,这一行刘幽求见不得光。
看到他到来,李隆基高兴地站起来迎接。这两个人不是新朋友,几年前就开始交往,关系密切。不但如此,而且李隆基等刘幽求坐下后,亲自给刘幽求倒茶。
刘幽求感谢地看了李隆基一眼,然后说:“世子,我前来潞州没有别的信,是几个人写了一些信,让我带给你。”
“哦,谁?”
刘幽求没有回答,从怀中掏出了几封信,李隆基将它们一一打开,脸上立即堆满了笑意。
信上也没有写什么,无非是向李隆基问问好,有的还更含蓄,询问潞州的粮价。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说。但这个意思还要挑明吗?而且这几封信写的对象不同,有张说、张嘉贞等干臣。
所以说是祸福相依。
如果是原来历史,李隆基还没有这么快进入朝中重臣的视野,毕竟岁数太年青了。王画刻意提到李隆基,本来是不敢交往的。但朝堂上,先是老魏,然后是大宋,再到王画。就象顶天的大树一样,一根根地倒下。
别看李裹儿天天带着一群家奴,找某些人的麻烦,可只要韦氏活着,是不可能让李裹儿将这些人挤出朝堂的。但朝廷也做了处理,将他们降了官职,然后就将李裹儿约束起来。
用李显的话来说,王画也没有死,都惹下这么大麻烦事了,都没有追究,而相关的大臣只是猜测,并没有证据,就处理了。还要乍的?
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武三思把持朝政时,有过多少实权?再比如王画最高也不过户部侍郎,可宰相敢抹他的面子?只要这些人在朝中不倒,依然可以xian风鼓浪。而且韦氏这一次等于图穷匕现,让许多人都看到她的野心。
李显这棵大树摇摇欲坠,许多人寒心,都另寻高枝。但李隆基有什么本事,能让神出鬼没的王画的都看重了?现在就没有人敢怀疑王画识人的本事。于是李隆基成为某些聪明大臣的参考对象。
然后李隆基一些事迹被这些人找了出来。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主儿!王画说他在李氏宗室中才能第一,一点也没有虚夸。主要他的身份,是相王的儿子。重振大唐,李显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将希望放在李隆基的身上。在韦氏大动作之前,帮助李隆基培养成一支可以抗拒的力量。当然还在观望,如果李隆基自己都没有这个自觉,他们只好作罢。
李隆基怎么能没有这个自觉?
而且与历史走向不同,因为王画数次说过女主不昌,看好太平公主的人也没有历史上的多。
李隆基立即回信,现在自己这个机会很难得的。只要王画一天不出现,朝廷就一天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要王画出面了,与朝廷搭成和解,就是到现在李隆基也不相信王画会谋反。甚至他怀疑为了和解,李显能将李裹儿下嫁到大洋洲,虽然舍不得,可这是安抚王画最好的方法。
想到这里,李隆基黯然一叹,如果王画对自己妹妹有对李裹儿一半好,自己何必与他发生龌龊?
解决了王画,自己还会浮出水面。那时候再想象现在逍遥自在,是根本不可能了。
一会儿信就写好。李隆基才能出众,善骑射,绘画,特别画墨竹在整个唐朝是有名的,善音律,善文,书法也很好。这笔字写理刚遒有力,而且信上的内容更是写谦虚礼貌,让人看得怎么看怎么舒服。他没有写别的东西,一一回答,可在语气中浓浓透出对国家的担心,也没有明说,却能让人感到那种意思。
看到李隆基在写信,那种温文尔雅的样子。刘幽求想起了另一个人,王画。心想这是一对双子星啊。如果王画能帮助世子,那该多好啊。甚至他在心中想像如果那样,有可能李隆基最后荣登大位,那么这一对君臣将闪烁千古。
那,那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没有那一个皇上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臣的力量胜过自己的力量。就是宋仁宗在世,都不能容得下王画,除非王画主动将力量交出来,然后淡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