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开,找根筷子,横其嘴中。
再到岸边找头牛,把溺水者横伏在牛背上,然后牵着牛慢慢地走,这样溺水者肚里的水就会从嘴里流出来,或随大小便排出而活。
(这个作者没瞎编,大家可以上网查,古代人真的不傻== 。)
这种是村里都知道的救人方法,效果也挺好的,附近村子有溺水的救过不少。
其实溺水在这片不多见,村里没有孩子是单独去河边玩的,都有小伙伴的,大喊两声大人就能听到了。
现代那些落水的孩子救不了,大多是因为救的不及时,发现晚了,或者附近没人,耽误了时间。
附近村里小孩落水的事情是层出不穷的,但这事拦不住,所以大人大多是支持孩子们去河里浮水的,因为学会游水了就没事,免得旱鸭子一只,掉进去了出不来。
宋明义这会已经回去学艺了,宋明智也回私塾了。
家里如今还是只要宋明孝和宋明理,兄弟俩对种蘑菇热情不减,这次又挖了不少泥回来。
裴玉看着泥,又看着一小篮子的蘑菇,想着这回怕是真种不出什么了,这几日天气升温了,这快临近端午了,日头感觉在25°上下,就是地窖里的温度估计也没法在15°左右,难成。
以前裴玉对天气温度不怎么敏锐,但来了这里之后倒是注意了不少,主要是没有天气预报之类的吧,穿衣什么的只能靠自己的感知判断。
裴玉对种蘑菇的事情没说什么,让儿子瞎倒腾去,等成功率大降,种不出蘑菇了,自然就积累出经验总结出原因了。
兄弟俩和村民们吭哧吭哧的种蘑菇,还是满心期待的。
裴玉悠悠哉哉的过着日子,转眼啊就到了端午。
端午当天村民家家都忙活着包粽子,宋家这面也早就准备好了粽叶和糯米。
这边使用的粽叶主要有两种芦苇叶和玉米叶,宋家这边用的芦苇叶,家里虽然种了玉米的,但没到收成的时候,没叶子。
这里的玉米也分为春播和夏播,春播玉米的成熟期通常在八、九月,而夏播玉米收获时间较晚,在十月份前后才能成熟,基本是秋收最后收获的作物。
丰年的时候村民会在秋收之后用玉米叶包糯米玉米粒的粽子小庆祝一下,像去年就没有,村里遭难了不说,去年雨水不足收成并不好。
今年看情况雨水是够的,不会出现去年的情况,听老人说大概率是个丰收年。
村民端午的时候基本都是用芦苇叶,河岸芦苇多着呢。
昨日裴玉还让宋明孝去蒲葵树上砍了一根蒲葵叶来,把叶子撕扯成条拿来绑粽子,到时候一锅下去煮,煮好了拎着叶柄就能拿出来,还能挂房梁上晾着。
(蒲葵叶就是做圆蒲扇的那种叶子,也是一种景观树,一般长在南方。)
裴玉对蒲葵还是挺惊奇的,这种植物说实话她在老家见过,但印象里北方好像是没有的。
但这地方大米和小麦啥的一起种,说不上南北,她也不晓得这边的天气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反正有长就用呗。
这蒲葵用处还挺多的,村民用嫩叶编制蒲葵扇,老叶制蓑衣用,端午还能捆粽子,好使的很。
说来这世界的气候还挺让裴玉摸不清头脑的,不知道是大鱼山这边特殊还是怎么的。
这边冬天虽然下雪也冷,但真没觉得太冷,不像是她前世知道的北方那样,总觉得有些不一样。
因为她这样的南方人在下雪天竟然也敢出屋子,能伸手做事,会有点僵但不是很冻手,觉得冷是冷,但没有以前听说的那种流鼻涕能冻住啥的那么冷。
刚开始她觉得是原主的身子习惯了,而且她也没经历过下雪天所以不太能体会出来,可最近经历了农事她总觉得不对劲。
哪怕以前她不种地,这天气、这温度差,还有各种作物和植物,她现在都能清晰的感觉到这里的情况和前世的世界是非常不一样的。
首先是昼夜温差,比前世大一些,现在夏日的天气,白天穿一件出门会热的冒汗,半夜起来却得再披一件,不然会冻感冒的那种。
而且半夜就有浓雾了,夜里凉飕飕的,跟临近冬天一样。
但白日的日头又很足,太阳出来了很快就正常了,雾气消散的也快。
裴玉没有天气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无从判断,不过原主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她也就没多想,心想可能山里的气温是这样的。
“娘,咱们今年真要包肉粽子?”吴氏端着一大碗肉馅过来,脸上有些肉疼。
这些可都是好肉,虽说家里这半年的伙食好了些,可做肉粽也太奢侈了。
一般也就加点红豆绿豆的罢了,糯米本就是金贵东西,还配肉馅,她长这么大都没吃过肉馅的粽子呢!
裴玉看她的表情,立马板了脸:“让你做就做,咱们家现在可不一样,往后地里不用交税,一年还能省不下点肉钱?去,把明珠叫来包粽子。”
吴氏看婆婆板着脸本就怂了,立马应声麻溜去喊小姑子了。
顾暖搬了小板凳过来放好,地上放着一个圆木盆,里面是泡好的糯米,洗菜的盆里也放着洗好的粽叶。
蒲葵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