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山想了想,随后点了点头:“资金方面应该没有问题,钱待在账上吃利息,倒不如流转起来,在沪城拿块地,肯定比银行利息来的划算!”
“好,既然资金没有问题,那咱们就争取把这八块土地全都吃下来!”李卫东笑着树洞。
马滨却是面露难色,他开口说道;“董事长,实话实说,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始终是比较激烈的,这次沪城放出了八块土地,不光是我们盯着,其他房企也都盯着呢!
参与这八块土地投标的企业,实力比我们强劲的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有国内知名的各大房企,还有港岛的大地产商,也看到了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想要来开发项目。
以我们的规模和知名度,如果倾尽全力,投标比较偏的一个地块,或许是有成功的可能,要是同时投标三块地,恐怕不可能成功,一口气吃下八块地的话,更是不可能。
这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牵扯到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企业的综合实力,过往开发楼盘的实力,企业知名度,甚至还有关系因素,这些我们都不占优势。
而且站在当地政府的角度上,他们肯定也不会将八块土地,全都交给一家开发商,一家通吃是不利于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
“你说的这些我当然知道,不过事在人为嘛!”李卫东脸上露出了老谋深算的笑容。
“卫东,你是不是已经想到办法了?”旁边的赵金山马上问道。
“办法是有一个,不过得你点头才行。”李卫东凑到赵金山耳边,低声耳语的几句。
听完李卫东的办法,赵金山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你说的这个办法虽说可行,但风险也不小啊!万一要是收不回成本,咱们可要亏本了。”
“别的城市可能收不回成本,但作为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怎么可能收不回成本?”李卫东笑着说道。
“说的也是,沪城能够享受到的政策和资源,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在那里投资,回本应该是没问题的。”赵金山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不过你能想到这一招,其他房企说不定也能想得到,就算是他们想不到,可要是来个照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咱们也会陷入被动。毕竟咱们的实力不比那些知名的大房企。”
李卫东则是一脸自信的表情:“我当然还有后续手段,别忘了我是做制造业起家的,这可是是那些大房企所不具备的优势!”
……
2008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处于春秋时代。大中小型企业遍布各地,而且数量极多,企业的竞争也像是春秋诸国一样,各种圈地抢地盘。
当时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老大,自然非万科莫属,这家老牌房地产公司,无论市值、销量还是综合实力,都是国内当之无疑的第一名。
除了万科这个老大之外,实力最为强劲的房企是几家有央企背景的企业。比如海外发展公司,是中国建筑工程中公司控股的企业;华润置地背后是华润集团;保利地产背后是保利集团等等。
那个时代有很多国有企业也纷纷向房地产行业投资,国企在融资方面是有优势的,所以国企旗下的房企,也混的风生水起。
央企背景的房地产巨头之后,才轮到诸如恒大、万达、富力、碧桂园、合生创展这一类的民营房地产企业。这些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在房地产行业当中也是佼佼者。
除了这些本土企业之外,港资的房地产企业,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港岛的房地产行业比较发达,大陆房地产行业的很多规则,都是学习了港岛。而港岛就那么大的地方,开发潜力有限,所以港岛的房地产商很早就在内地投资项目。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诸如长江实业、恒基兆业、新世纪、新鸿基等港资房企,就开始进入内地市场,公摊面积、楼花、按揭住房等新颖的房地产理念,对于刚刚起步的内地房地产市场而言,毫无疑问是一种冲击。
强大的资金储备,以及地方上对于招商引资的欢迎,也使得港资地产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他们的野心。
港岛地产商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商圈构建的模式,也成为了内地房地产企业学习的范本。
入沪更是港资企业的重要战略,1992年到1997年之间,刚起地产在上海拿了不少的土地,港资地产明显是在押宝上海,第一批跨过黄浦江,开启“浦东新区副本”的,也正是那些港资大老们。
到了2006年的时候,港资地产在上海滩的版图达到了巅峰,港资六大房产商在上海滩撒下重金投资,从南京西路到淮海中路,从静安寺到徐家汇,八成的高端工务中心和甲级写字楼,都是港资经营。
所谓盛极则衰,次贷危机让房地产棋盘发生了反转,内地的房地产企业迅速的发展壮大,很多内地房企也学会了港资地产的商业和运营模式,而且运作的更好,港资房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逐渐开始收缩业务。
2013年以后,港资企业纷纷进入到“卖卖卖”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长江实业的李超人,连续多年抛售内地资产,套现上千亿,当时的新闻也经常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