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入主梁州以后所做的种种事,的确是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
而那些人明面上没办法反对他,肯定背地里会发发牢骚。
这种人在梁州是很多的。
纵算是诸葛亮那种一心为公的圣臣,他执政时期都会受到不少非议,何况糜旸呢?
对于这些非议,糜旸是抱着与诸葛亮一样的态度的。
只要这些非议不会影响大局,那么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忍为国。
今日他所做的一切,将来史书自有公论。
王洪在听完糜旸的话后,立马躬身对着一拜,语气恭谨地说道:“牧伯所言甚是,以后臣会注意这一点。”
王洪如此说,糜旸的脸色也缓和了些。
糜旸问王洪道:“军谋司筹备的如何了?”
王洪见糜旸问起这件事,他并没有马上回答,他在脑中仔细思考过后,方才谨慎地开口言道:
“军谋司之司尉臣心中已有所人选。
只是军谋司的设立相比于靖安司更为繁琐,所以可能还需一段时间。”
王洪的回答算不上让糜旸满意,但也还能让糜旸理解接受。
王洪口中的军谋司与靖安司,乃是属于司闻曹的两个部门。
汉家自有制度,当初糜旸虽有意参考后世的某些制度设立司闻曹,但是糜旸也不能天马行空般乱来。
在糜旸的安排下,司闻曹原本主要分为靖安司与主记室两个部门。
靖安司主要负责的是梁州境内的督查事务,属于司闻曹中的行动派。
而主记室顾名思义,就是汇总分析所收集到情报的部门,算是后勤部门。
为了创立这个部门,糜旸可是砸了不少钱下去。
后来他发现反正都砸钱了,为何不多砸一点,让司闻曹的作用发挥的更大一点呢?
在这种想法之下,糜旸又在司闻曹之下设立军谋司。
军谋司与靖安司不同的是,他主要负责境外的军事情报收集工作。
而相比于境内的督查工作,军谋司负责的境外刺探敌情的工作,无疑更加危险且招募合适的探子并不容易。
这也是王洪所说的,军谋司筹备不易的最重要原因。
毕竟背靠糜旸的王洪,又不缺钱,他缺的只是人。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任何兵家都懂得的道理。
因为这一点,所以当世三家经常在对方境内安插探子。
当然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世很少有专门的军事密探,很多都是兼职的探子。
甚至有时会出现探子,将一份情报送给两家不同势力的情况。
这种性质的探子,基本都是商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
当世绝大多数人都是足不出县的,在交通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各地的风土人情、口音俗语都相差巨大。
要是寻常人去当探子的话,恐怕一开口就会被怀疑身份,还探个锤子。
至于那些有能力外出游学,并且学习官话的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
这样身份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去当探子的,地位低不说,还容易送命。
相比于以上身份的人,商人当探子有着各种便利。
商人为了生意经常需要走南闯北,这一点就保证了他们有基础能获得境外的消息。
另外商人善与各种人物打交道,毕竟这是他们的生存技能。
再加上纵使部分商人因为风俗、口音被认出来不是本地人,也不会引起人的怀疑。
而当探子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他们获取利润的途径之一。
至于商人打探军情的方式也很简单。
就单单例举一点:在古代的军营中,为了丰富士兵的空余生活,军营中也是有市场存在的.
在这种种原因之下,所以在当世只有商人最适合当探子。
只是让商人充当刺探敌情的探子,尽管有着许多便利,但是商人都是逐利的。
这就导致了商人所刺探到的消息,可以完全采信的并不多。
这一点糜旸知道,王洪也知道。
若单单用利益驱使商人为他刺探敌方军情倒是不难,但王洪知道糜旸对军谋司的设立是十分关注的。
要是他就如常人一般用利益驱使商人探索敌情,万一他所驱使的商人被敌人利用,送给了糜旸错误的情报,导致糜旸做出错误的决断的话,那王洪知道他就死定了。
所以他才会十分为难。
当世中适合当商人的探子很多,只是其中能信得过的却极少。
糜旸见王洪说完后脸上便浮现为难之色,他也知道这件事以王洪的才干来说,对他的确不容易办到。
不过他之所以会想设立军谋司,当然之前就考虑到这一点了。
糜旸对着王洪言道:“过几日我的一些族人就会到达南郑。到时候我会让他们协助你的。”
糜旸所说的这句话,就犹如给王洪吃下一颗定心丸一般,让他的脸上浮现喜色。
糜旸的出身王洪自然清楚。
东海糜氏,可是世代货殖的大商。
东海糜氏鼎盛时,听说财富足以买下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