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在,恐怕也不能预料到关羽的这一招。
这便是曹魏与季汉不同的国情。
而张辽不知道的是,这种毫无理由的信任在原来的季汉历史上不绝于史书,而那些信任亦造就了季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例如那被后世无数人喜爱的姜维。
就是这种有时令常人无法理解的信任,才在诸葛亮死后,让季汉政权又存活了数十年。
张辽因为不理解这种信任,所以他又接着想到:
今日七万魏军之败,除去马超这支骑军的突然出现这个原因外,难道他服侍的主子曹丕就没有责任吗?
诚然糜旸的计策是个人都会动怒,甚至哪怕曹操在世也会暴跳如雷。
而曹操或许会因为动怒而出兵,但他绝对不会让己方完全被敌方牵着鼻子走。
在当初张辽离开宛城前,曹丕曾问过张辽一个问题:“若我军与贼军野战,胜算几何?”
那时张辽的回答是:“五成。”
这是考虑到对手是关羽的因素。
但张辽在回答完这个答案后,他又接着答道:“若从边境再度调来精骑,令名将领之,则胜算有八成。”
这个判断是张辽多年征战得出的经验,以步合骑,则无往不胜。
而从许褚到来后告知的消息可知,本来曹丕是有下诏令张郃率关中铁骑参战的。
但可惜的是,因为关羽的主动撤退,完全被愤怒所湮没理智的曹丕已经等不及了。
可若是今日张郃的关中铁骑在,失败的怎么会是他张辽!
胜利本该属于大魏的。
一主无能,累死三军。
或许在一开始,他张辽的真正对手就不是关羽,而是那表面上对他恩宠至极的曹丕。
张辽知道他今日已然陷入死局中。
或许他现在能逃。
但三万曹魏中军的覆灭就发生在他眼前,他一个非嫡非亲的将领,就算最后逃出去了,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
张辽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他深谙政治中的潜规则。
三万曹魏中军覆灭,这样的凄惨战果,肯定是曹魏朝野上下所不能接受的。
这样惨烈的失败,需要有一人出来平息朝臣的怒火,需要有一人出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这样的人不可能是身为副将的曹休,更不可能是身为天子的曹丕,身为三军主将的他,是最合适的。
曹丕大战前对他的恩宠,既是信任也是压力。
这是一场他张辽绝对不能输的大仗,若输了,以命偿还就是。
唯有如此,他的家族才能保全,而或许他还能争取个好谥号。
本就想通一切的张辽,又怎么会听从左右虎贲的劝言,离开这处战场中呢?
既然已经面临必死之局,那他张辽死之前,亦要堂堂正正的。
看着不断逼近的关羽,张辽取下头上的兜鍪,他手持环首刀用刀拍着手上的兜鍪。
在张辽手中的金银之器互相碰撞发生独特的响声时,那响声在张辽有序的拍击下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
这旋律正是属于当今流传于天下各军中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悲凉的旋律开始流转在张辽的身遭,向他周围的数百虎贲快速传播而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张辽并没有唱出这首诗中的内容,但这首诗流传太广泛了,在场的虎贲都知道这首诗。
正因为知道,所以一股无言的悲凉气氛,开始弥漫在这数百人之中。
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诗中的内容后,张辽遥望了一下北方。
他口中喃喃说道:“我亦十五从征,但我不幸运,再无法回家咯。”
张辽的语气充满着遗憾与不甘。
当他的这句话被周围的虎贲听到后,有不少虎贲都心有所感落下泪来。
他们也都回不去咯。
尽管知道跟着张辽留在原地是必死之局,但是没有一位虎贲在这时抛弃张辽。
曹魏并非尽皆无情辈。
可惜深情多错付。
当张辽拍击完一遍完《十五从军征》的旋律后,关羽已经一路杀到张辽的身前。
而看到关羽手中的长刀在击飞一名魏军,导致他与自己的身前再无阻碍后,张辽弯身捡起地上的一柄长枪。
在刚才的交战中,他手中的长戟早已经不知丢弃至何方。
虽然他往日中一直是以长戟杀敌,但一通百通,对于张辽来说,枪亦是他擅长的武器。
而在捡起长枪后,张辽再没有半分迟疑,他犹如一只迅疾的野豹一般,手持长枪朝着身前的关羽扑去。
在张辽朝关羽扑去的那一刻,他周围的数百虎贲亦手持利刃,朝着关羽带来的数百汉军杀去。
面对着张辽的暴起攻击,关羽脸上并没有浮现惊慌之色,他对这一幕早有预料。
两人纵使往日中是好友,但大战开始前的那一番会面,令两人的往日情分已经断绝。
如今双方只是敌人,若一相遇,则只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