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道由朝廷颁发的公告, 当然俱是出自乔衡之手。
如果说朝廷以明文律令的形式,彻底废除民间的潜规则“冷籍制”一事, 令普天下读书人精神一振的话,那第二年加开恩科一事, 在民间造成的轰动不啻于一场另类的地震。
这里要从科举的举行时间说起。
如果不加开恩科的话,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 倘若放榜时名落孙山,便只能再熬三年。而且在待考期间,考生最好祈祷朝中没有大事发生, 否则朝廷诸公说不定会把时间再次推后一年。
然而即使次次科举都按期举行, 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三年可以等待?
对于无法习武的普通百姓来说,能活到七十虽已是“古来稀”。
乔衡曾细数过本朝自开国以来诸位皇帝的寿数,哪怕养尊处优以皇帝之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在四十左右驾崩。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举行恩科, 就相当于众人能额外得到一次科举参考机会, 如何不振奋人心?
而提到恩科二字, 就不得不再讲一讲宋代的恩科了。
那时的恩科分为“特奏名”、“特赐第”两类。
事实上, 前者不过是给屡试不第的年高考生的一个安慰奖,后者承于唐朝的敕赐及第制, 是由皇帝自上而下的特赐给符合条件的非进士出身者一个“进士第”,与其说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倒不如称其为人才嘉奖方式。
然而无论是哪种,都与后人想象的那种常规意义上的科举考试没有不同。
后世众人印象中, 那种遭逢朝廷盛典就会举行的“恩科”,要等到清朝才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
而现在,乔衡把这在几百年后才会出现的恩科制,提前搬上了历史的舞台。
且既然能加开一次恩科,那么就能找借口开第二次,凡事缺的就是一个“先例”。
想当初皇帝在听到乔衡提出这种恩科方式时,先是怔愕,继而忍不住拍案叫绝。
这种区别于传统形式的恩科方式,对于现在的局面,简直是再适合不过了。
纵使江湖上的有识之士,看出了朝廷的背后的真正用意,他们也无力阻挡。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科考盛举。
……
五岳剑派自从重新结盟后以后,各门派弟子纷纷从各地赶来,聚于华山观察着朝廷的动向,随时准备殊死反击。
在他们看来,朝廷那边接下来剑指五岳的可能性最大。
结果等了那么些日子都不见朝廷官军再有动静,反倒是那远在京城的皇帝颁发了两道看上去与江湖人牛马不相及的告示。
就好像近些时日,朝廷江湖两方人马之间,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不存在似的。
“朝廷这是什么意思?”
“还是说朝廷不过是为了给我等一个下马威,如今见好就收?”
“是之前嵩山派和魔教闹得太过了吧!”
嵩山派弟子听了此言,只是沉默以对,不加以任何反驳。
之前为了五岳并派一事,嵩山派不知得罪了多少江湖同道,在华山上的这段日子没少受人排挤。如今见朝廷似乎暂时放下了江湖之事,就提出了告辞之意。
岳不群劝道:“是华山派有哪里招待不周吗?今时不比往日,贵派弟子不妨在华山多呆些时日,等确定安全无虞了再离去。”
嵩山弟子听出岳不群是好意,只是如今朝廷看样子无心理会江湖事,之前两次立威都如此成功,再来第三次就有些画蛇添足,应该不会再多生事端了。而且他们即便留下来也不过是明里暗里受人挤兑,还不如直接回嵩山。
“岳掌门误会了。只是我等商量着,朝廷那边应该已经出完气了。而我嵩山与福威镖局之间又没有灭门血仇,他就算是想要挑事也轮不到嵩山。”
嵩山弟子苦笑一声:“当然刁难打压或许少不了,但是……我嵩山如今还有什么好欺压的。”
他身后的嵩山弟子纷纷附和般的点头。
嵩山弟子又言:“而且门派内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琐事,早点回去早点处理完。不过如果情况有变,岳掌门只需来信一封,五岳剑派,同气连枝,我等自会快马加鞭而至,倾力相助。”
岳不群心道,真是良言难劝该死鬼。他表面上却说:“路上多多留心,一路顺风。”
嵩山弟子向岳不群一抱拳,继而转身离去。
……
太室山上,两条银瀑自胜观峰的峭壁上怒而直泻,携着磅礴的气势落入池里,水石相击,立时便飞珠溅玉。
顺着崖侧的小路一路往上,隐隐可见亭台楼阁藏于山间,那正是嵩山派所在。
嵩山派——
一名身着褐衣的嵩山弟子,正洒扫着大殿前的地面。
曾经的嵩山派人才济济,十三太保之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但是如今这十三位高手一个也没能活下来。剩下的弟子,比之当年华山派的人数还少。
这名嵩山弟子一边拿着大扫帚一边哗哗地扫着地面上的落叶,然后突然发觉身侧的动静不太对。
他凝神细听了会,听起来像是有大队人马正沿着石阶登山。
他想起前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