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苗寨。
原来这世界真的有蛊。
湘云带着厚礼入寨子,苗人们也都很是热情好客。临了还准备送湘云一些家用蛊,虽然盛情难却,但是湘云还是拒绝了。
不是很感冒的那种。
折腾了一回,众人又跑到了福建,正觉得这地方非常不错时,偏偏又遇到了台风肆虐……
将茶杯里的茶一口饮尽,湘云也将那一把辛酸泪咽到了肚子里。
从康熙四十四年二月一直到康熙四十六年的冬月,湘云一行人跑了不少地方,确确实实吃了不少当地特色美食和水果。就连湘云的空间里也收集了不少果树和瓜果秧苗种子。可也踏踏实实的亲自体会了一把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都能写一本书了。
哦,是两本。
另一本是食谱,比如说油炸蝗虫,椒盐蛇段什么的。
小△小
湘云的随笔一直在写,遇到的事情也都写了出来。然后每写完一本就让驿站快马加鞭送到京城。之后黛玉再帮着修稿,最后再刊印出版。
随笔的销量一直很好,光是随笔的收入都够湘云养家糊口了。
说起随笔,还有个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当今和宜妃姐妹们都在看湘云的随笔。开始的时候只是想通过随笔了解湘云这个人,后来则是好奇她又去了哪,又吃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最近当今竟然还能通过随笔了解地方官员瞒报灾情。
对了,随笔出版后,还带来了两个意料之外的效果。
一个是一群与湘云一样都闲着蛋疼的富家子弟们或是明目张胆的带人走一走湘云走的路线,或是直接从家里跑路与玩伴们组团出门玩。
宜妃姐妹想要写本自传,就连德妃也有这个心思,不过最先写自传的人则是太后。
毕竟太后身边有才女薛宝钗,太后按着记忆话说当年,宝钗便在一旁剐刷的记下来,然后再跟太后商量这个自传按什么顺序写。
对了苏麻喇姑也对这个自传非常的感兴趣,她不光要给自己写一本自传,还准备给太皇太后写一本。
她是太皇太后的贴身侍女,从小就与太皇太后一处长大,若论谁更了解太皇太后的生平经历,那绝对是非苏麻喇姑莫属了。
原本应在四十四年九月走完自己超级长寿一生的苏麻喇姑,硬是活到了现在。不过她的情况多少已经有些不好。当今和宫里的人都知道等这两本自传写完之时,苏麻喇姑的一生也就走到了尽头。
再说回来,因着随笔自传的盛兴,宫里还兴起了一股寻找才女的风。
女校前两年就招收了一批家世一般的学霸妹纸入学,后来这批学生中不少人都机缘巧合下替一些后宫内宅的女眷们捉过刀。
说起这个自传,太后还不是最叫人羡慕的。
整个大清最叫人羡慕的老太太就要数贾母了。
她身边三个孙女,一个重孙女。擅字的,擅画的,还有擅书的,总之就是旁人有一个就算不错了,她有四个。
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胤德不光有钱,他也孝顺,为了不叫宜妃姐妹羡慕别人,他还真就给宜妃姐妹寻到了文采好的人给她们写自传。
二人也绝对是人精一般的人物,她俩的自传三分之一写自己,三分之一写对当今的深厚感情和对当今的敬仰之情,最后三分之一写了她们与太后间的趣事以及和对德妃的友谊。
这书出版的时候,除了德妃一脸懵逼,努力回想这些年她与宜妃姐妹的各种相处外,其他人都觉得这本自传真情实感,写实又生动。
可给当今感动坏了。
流水的赏赐隔三差五的往翊坤宫抬。
但当今一定想不到,宜妃姐妹正等着他咽气了,再写一本绝对真实的自传呢。
……
话说回来,从东北深山老林里出来后湘云多少有些想家了。估计也是玩得太过心惊肉跳,累着了。于是一行人绕了个路,又去辽东半岛那边买了一回海鲜,这才一路乘船回了京城。
湘云回京的消息并没有提前送回来,也因此今日下船时也不见私宅或是胤德那边派人来接。
在外面这几年,湘云也时常会给胤德送些东西或是捎封家书。
前两年从草原出来的时候,湘云就想到了大清的驿站只送些信或是极小的东西多少有些浪费,然后与胤德说起了物流转运这一类的生意。
当然了,主要是湘云不想每次捎东西给人都要专门派人来回跑了。
土匪山贼那么多,走陆路未必安全。走水路,水匪海盗也不是遇不上。若是再遇上什么台风海啸的天,那也是要人命的节奏。
普通人捎点东西不是花大钱找驿站就是找镖局,除此之外就是请往来的客商捎封家书或是一些不算值钱的东西。
如果这个生意能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路上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物品安全和人员品德素养的筛选,书信和物品丢失的赔偿问题等等。
全国范围内的剿匪那不切实际,也完成不了。但想办法不叫人打他们物流主意的办法却有不少。
再一个,就像湘云之前说的,分段分点的运输,既能保证安全,也能节省不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