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却发现,贾家并没有因为贤德的册封而得到好处。每年,宫中按例赏赐下些玩器、彩缎之类,算下来也不过是一百多两金子而已。但他们可是要源源不断地要给贤德妃供给银子的,就是大小太监,也时常来打秋风,一次的银子就赶上了一年的赏赐了。这一出外祟何时能休
银子是一方面,更要紧的是,贾家上下也没因此而得个官位,寻个好差事啊,什么都没变化
忠顺王府长史上门来问罪,贾宝玉挨了贾政一顿痛打。有心人就心中嘀咕了,怎的那长史就丝毫不顾着贤德妃的面子,这贤德妃在宫中究竟是什么排面
之后,贾政担心贾宝玉不上进,家中的族学也不像样,那贾代儒自死了独孙后,更加是没了心思,贾宝玉在族学中读书岂不耽误了贾政便想着要把贾宝玉送到好的书院里收心读书,他最渴盼的去处就是国子监。
但国子监可不是容易进去的,里面的学子,要么是成绩优异,有的已经有了举人的功名,进去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要么就是达官贵人的子孙后代,去享受最优质高等的教育,镀镀金,能从国子监毕业,就等同于有了秀才的功名,还可以直接去参加乡试了。因着这个好处,京城里的官宦人家都趋之若鹜,所以朝廷严格限定了入学的名额。
贾家这一辈本来是有一个入学名额的,按规矩,应该给大房的嫡子贾琏。但史夫人偏着二房,说贾琏不是读书的性子,他既然长于俗务,那不如在家中管理外头的事务,让喜欢读书的贾珠入学吧。这样两房都好处均衡,家中方能和睦。
贾琏当时年纪也不大,自己对去国子监也没多少兴趣,再说母亲早逝,父亲又不理会他,无人会为之出头。贾珠倒是进了学,偏生一心读书,把身体弄坏了,早早去了,贾政深以为憾。
此时,再欲把贾宝玉送去,贾家的名额却用完了,贾家烦恼不已,王夫人进宫觐见时,便向贤德妃提起此事。
皇上额外开恩,给自己的小舅子再增添上一个国子监的名额,那不是小事一桩么贾家人都觉着贤德妃一说就成了的。
谁知,泰安帝却不愿给贾家这个脸面。他的心胸不大,在登基之前,贾家对他的轻慢,被迫纳了贤德妃的窝火,和贾家的阳奉阴违,种种交织在一处,让他心中不快。他既然不快了,贤德妃和贾家想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