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半。
索别斯基自然同意,这算是他唯一能尽快盼来的援兵了。
维希尼奥维茨基此前已经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说正在后方进行动员,估计得等秋收才能抵达。
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后让自己在南方与奥斯曼军队死磕!
索别斯基已经对维希尼奥维茨基失望透顶,决定等击退来犯之敌,便率部返回华沙,夺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双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进行决战。
这是侯赛因派俘虏送过去的亲笔信,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也都同意,进行一场骑士般的较量。
只是侯赛因的手下并不同意,因为先击败任何一路敌军,对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现在对方联合起来,己方的获胜几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对此,侯赛因的解释很简单。
让敌人过来找自己,不是比自己过去找敌人,要容易很多么?
消耗粮草不说,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多敌人。
现在多好,两个重兵集团就在眼前……
侯赛因认为,即使自己击败了索别斯基的部队,能够兵临华沙,后方补给线也会遭到利奥波德一世派兵偷袭。
与其那样,不如在波兰南部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不能同时打败这两个重兵集团,己部继续北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旦别切断补给线,届时别说攻陷华沙,连十几万人马的吃喝都成问题了。
利奥波德一世拥有三万骑兵、六万步兵、一千辆厢式战车,以及约三百门火炮。
战至当下,索别斯基还有五万多骑兵、近三万步兵,七百多辆战车,五百多门火炮。
侯赛因的部队虽然征战许久,但并未遭到太大损失,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还有近三万五千骑兵、约十万步兵、近三百辆蒸汽坦克、上千辆自制战车,进口重炮五十四门、轻型火炮两百余门、迫击炮近五百门。
奥斯曼军还有十四万作战部队,而神罗与波立一方的兵力规模约二十万,兵力比对方多一半左右。
由于兵力不占优势,侯赛因采取了反手反击的战术,跟上次单挑索别斯基一样。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在战前商量过对策,决定并不合兵一处,而是形成钳形攻势,让对方难以招架。
由步兵进行正面强攻,骑兵部队暂不先行突击,而是等步兵吸引火力之后,再对敌军防线发动冲锋。
神罗与波立军队在开战伊始将各自统帅的命令执行地很好,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然而奥斯曼军队上下也将侯赛因的指令落实到位了,原地构筑了环形工事。
不但挖了壕沟,还故意将步兵下了堑壕里面,要打一场堑壕战。
这是侯赛因在看过明帝国的战争纪录片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按照常规打法的话,即使奥斯曼军队取胜,也会损失四五万人。
等于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那己方就无力继续北上,进攻华沙了。
所以在对方列阵的时候,侯赛因已经命令步兵开始原地挖坑了。
对方骑兵众多,己方步兵占优,必须先行采取守势。
侯赛因也能从后方调集骑兵过来,但粮草消耗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现在只是九月份,巴尔干地区的粮食还没收上来。
大幅度增加前线骑兵的话,对补给的压力实在太大。
即使真要这么做,也要等到十月份。
也可以从周边征集粮食,但在波兰南部地区,由于翼骑兵的游击,此举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在军粮不够充分的前提下,是役就必须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好消息是在战前,侯赛因又获得了一百辆蒸汽坦克。
对于正面阻击敌军骑兵集群的冲锋,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横队的模式大规模推进,这依然是波立与神罗的陆军战术。
索别斯基此前吃过一次亏,但并不认为这个战术有重大缺陷。
而且一旦让步兵单位以散兵队形向前进攻,恐怕在敌军的弹雨之下,用不了半英里,就这变成一群散兵游勇了……
不过对以往的肩并肩的密度有所调整,变成每人与前后左右的距离变成两步,但必须在军官的指挥下进攻,不得擅自脱离自己所属的作战单位。
为了保护己方士兵,同时削弱敌军的炮火优势,索别斯基也遣人在战场上释放大量的烟雾弹,只要能生烟的东西,都可以扔过去。
至少可以保证己方士兵在一千英尺以外是相对安全的,同时装备了大量包铁盾牌。
在没有战车掩护的情况下,这也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与北方联盟所组成的联军从东北方与西北方,向位于正南方的奥斯曼